中学生学习歌唱中常见错误的分析与纠正

时间:2022-08-19 04:10:21

中学生学习歌唱中常见错误的分析与纠正

【摘要】中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如果出现“憋气”“提气”“漏气”等问题,会直接影响歌唱的音色,导致产生歌唱弊病。本文主要把中学生歌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方法,从而为中学声乐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教育 音乐 唱歌

在歌唱活动中,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在歌唱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歌唱的呼吸与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呼吸是不尽相同的,歌唱呼吸要求吸的深,吸的多,呼吸肌运动强度大并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这是需要经过专门、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

歌唱呼吸方法多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既能吸入大量气息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被普遍采用。然而,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各种各样的呼吸问题,从而导致一系列歌唱问题,轻则发声错误,重则会造成声带病变。因此,有必要把歌唱呼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喉音、鼻音、颤音、憋气、漏气加以总结分析,并根据学习经验,针对性地提出纠正方法,为声乐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学生歌唱吸气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误认为歌唱呼吸越多越好,具体表现为吸气声大,吸气状态紧张,肩膀上提、胸部上端,往往吸的太饱、太多,肩、背或全身肌肉僵硬。

2.吸气状态松散。学生往往会认为歌唱呼吸要自然,在吸气时就会过于松懈,气息浮、浅。气量少,气浮在胸,造成呼吸压力小,不能支持喉咙和腔体的打开,喉位不稳定,共鸣管道蔽塞,造成舌根用力过分,形成“喉音”,出现扁、白、尖的发声效果。

二、学生歌唱呼气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呼气时力量太猛,太大力地冲气、推气,使声带张力不足,容易造成“破音”和冒调。唱高音时,往往有心理障碍也会导致这种情况,应该从发声心态和发声技巧两方面入手来解决。

2.呼气时支持无力,表现为懒散,声音空泛,造成漏气或横膈膜松垮,声音暗、散,缺乏亮感及声音的穿透力。

三、学生歌唱的喉音问题

由于中学生处于变声期,声带非常娇嫩,歌唱时舌根容易发硬,舌肌往往会过分用力后缩,以致发出浑浊又闷暗的声音。要改变模仿和做作的发声状态,不能撑大喉咙,让喉咙恢复到自然的发声状态。

歌唱讲究打开喉咙,但如果过分地打开喉咙或者过小打开喉咙,都会给歌唱带来不利。过大,会出现气多声少。大量气息涌出,缺乏声带挡气的力量,使气息的呼出与声带向下挡气的力量失去平衡,气流跑掉,造成虚漏,音色暗淡,不能完整地唱完一个乐句。过小,会声多气少,声音得不到气息的支持,发音靠咽喉及周围的肌肉支撑用劲,声带闭得过紧,发出的声音扁平尖亮、生硬苍白、缺乏共鸣,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过多会引起声带充血、水肿,而导致声带的疾病。注意适度开喉,体会自然张口往里深吸气时的状态――声乐用语叫“吸开”的状态。体会自然深吸气时的过程,软腭自然上提,舌根下降,喉结下放,喉肌松弛,这时整个身体、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及至共鸣器官都进入了开而放松的歌唱最佳状态,唱出饱满的声音。

四、学生歌唱的鼻音问题

1.首先暂时不用鼻韵母的字练唱,如:an (安)en (恩) ang(昂)eng (哼)等韵母,也应停止用ma (妈)mi (咪)等字,因为这几个声母本身已带有鼻音的成份,最好用纯a或la(啦)li(哩)等字来练,唱ia(呀)对克服鼻音也很好。

2.练唱时要求声音直接从口腔发出,不要将声音往鼻腔里推,上、下腭之间要打开,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位置要更靠前一些,把声音打向硬腭处,使硬腭有着力之感。

3.发声时,用手轻轻将鼻捏起来,声音如果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说明没有鼻音,如果声音变了,就说明鼻音的毛病依然存在。

五、关于学生歌唱的颤音

颤音是利用气息与喉结的配合,使声音产生波动感,起伏感。这是抒情歌曲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颤音有很多种类。比如有幅度适中,不大不小;有小颤、大颤;有“先直后颤”,即先唱一段直音,再开始颤,幅度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颤音要讲究气息与喉头配合,不要只用喉头,发出一种类似羊叫的小抖音。

六、学生歌唱的憋气问题

其原因主要是呼气时,声带与喉咙收缩过紧,发声干涩、刺耳、不婉转。这样容易使腰和喉部肌肉紧张僵硬,造成“声音沙哑”。

七、学生歌唱的漏气问题

这种问题的主要特征是声音不明亮,空虚沙哑,暗淡。声带闭合不好,气息大量冲击,二是由于控制气息的横膈膜,腹肌软弱无力,不可能控制好气息,呼出的气息流量太大,导致喉头声带和气息不协调,气流没有遇到完全闭合的声带,气息和声带振动没有完全接触上就泄漏了气息。

解决办法可以通过练习跳音来训练,通过跳跃的音来使声带闭合,不漏气,气息在腹部有一定支点,或者屏住气息,然后用尽量慢的速度训练发声来训练长时间的送气。气息要带上发音,声音要带上气息,二者密切配合,可以克服漏气的现象。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师在课改中的几个转变 下一篇: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