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责任标准,更要有工作标准

时间:2022-08-19 02:35:23

有责任标准,更要有工作标准

在雅安雨城区二中,学生们在教学楼里跑上跑下,笑声飞出了窗外。窗外,绿草茵茵。

如果不是操场上正在搭建板房,很难让人想到,这里刚刚发生过地震。

校长庹庆明走在板房中间,认真地查看搭建情况。从4月20日到现在,他没有休息过一天,眼睛下面一片乌青。突然,他停住脚,指着两座板房中间的通道,对建筑人员说:“距离没到4米吧?”

拿尺子一量,少了几十厘米。

庹庆明连连挥手,“撤了,撤了,重新搭建。”

板房是用来给原来住在旧宿舍楼里的学生临时居住的。“一旦发生类似火灾的事故,板房间的距离就是学生逃生的通道,一丝一毫也不能差!”工人说,差那么点算什么呢?庹庆明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

“血的教训还不多吗?”

芦山地震发生时,手机打不通,电话断了,庹庆明心急火燎地向学校跑去。他不太担心新教学楼,那是5·12地震后新修起来的,可以抵抗8级地震。他担心的是,学生在撤离的时候,组织不好,造成踩踏事故;或者学生一害怕,不听从教师指挥,从窗户跳下去。

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危险降临在自己学生身上。

早在2006年,雨城区二中还在老校区上课。教学楼是一幢C级危房,上任不久的庹庆明提出,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应急演练。

教师们不理解。庹庆明坚持。“如果安全出了问题,还搞什么教育教学工作?”从那时起,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三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2008年大地震,平时的演习派上了“大用场”。全校2000多名师生,在3分钟内撤出了摇摇欲坠的教学楼。所有人毫发无伤。从办公楼里冲出来的庹庆明,一颗心差点蹦出了胸膛。

“大家都知道要珍爱生命。但是,你怎么把它一点一滴地落实到行动和细节中?做不到,‘珍爱生命’就是一句空话!”有老师记起,当年第一次演习,学生们慢悠悠、嘻哈打闹地走到操场。不容易发脾气的庹庆明,头一回对着全校学生说了这句批评的话。

两年后,全校师生都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重量。

与雨城区二中相隔不远的,是雨城区四小。和庹庆明校长一样,四小校长谢建明从2005年就开始在全校进行紧急疏散的演练。

谢建明并没有对地震的先见之明。他说,四小老校区的教学楼楼道非常狭窄,只因担心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发生拥挤,才有了这样的想法。

全校师生安然度过2008年大地震后,谢建明给紧急疏散制定了更加详细的工作标准。第一步,地震发生时,老师安抚孩子不惊慌,不尖叫。第二步,带领孩子就地蹲下。第三步,强震波过后,有序撤离。

等到演习时,谢建明就在操场上,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地震啦,全校紧急疏散!

老师马上招呼学生:赶紧蹲到课桌下。15秒后,老师要求:立即撤离。走出教室,老师就近选择转弯处、楼梯口,作为自己的第一岗位。

为什么做这样的要求?谢建明解释说:“娃娃小,容易在转弯处、楼梯口摔倒,会引发后面的踩踏。老师力气大些,可以把孩子从人流中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

每个班的疏散路线都是固定的,两个班疏散时合用一个逃生楼梯。

孩子小,怕他们记不住路线。谢建明就规定:星期一升旗,每天下楼做广播操,下午放学,都按照疏散路线走。

不长时间,孩子们就熟悉了路线,也养成了有序排队、不推不挤的习惯。

刚开始,教师们认为这个工作标准太细碎,没必要。

可是往深里想,教师们明白了:没有工作程序的标准,不会操作,责任也不会落实好。看看现在对教师的要求,总是有太多的责任标准,“像要求教师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怎么落实?怎么操作?”责任标准里有太多的微言大义,却没有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于是具体执行时,只能依靠教师的个人道德自觉。

谢建明说,小学时期,不能传授给孩子太多太高深的知识,但这种标准意识、规范意识,是可以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石。”

“就像地震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呼噜呼噜地推搡着别人跑下去,很可能他会摔倒,会让别人也跟着遇险。这种情况下,孩子不遵守规则既损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在公共社会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坚守标准,遵守规范,其背后是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良好地运转。”

4月20日后,雅安发生了一次比较强烈的余震。那天,四小所有的孩子们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进行疏散。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孩子们立即趴下去。

震波一过,孩子们立即冲出了教室。没有孩子惊慌失措,没有孩子哭闹推挤。

1000多名小学生,从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用时不到3分钟。

时间往前倒推。4月20日那天,当庹庆明冲进学校时,他看到,所有师生已经以班级为组织,在操场上站得好好的。

后来,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到雨城二中理赔时,感到很奇怪:“这么多人的学校,在疏散的时候,竟然没有发生一例碰撞、绊倒、受伤的情况,太难得!”

走在四小的校园里,连日的阴云突然散去,阳光打在了校园里的每一处:教学楼面的墙砖反射着明亮的光辉,花坛里青草抻着劲儿地往上长,兵乓球台旁孩子们为了一个球的输赢大声地争执了起来……

“校园是生命最为充盈的地方,也应该是让生命最为安全的地方。”谢建明说,我们很幸运,两次大地震中师生都没有伤亡。“一旦孩子遭遇这种伤痛,会给他带来沉重的阴影。就像玻璃破裂后,即使粘上,裂痕也不会消失。我们努力不让孩子去经历这样的伤痛。”

他抬起头,指指教学楼。“你看,为了美观,建筑方在外墙贴上墙砖,其实,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这些美丽的墙砖就会脱落,成为伤害学生的利器。”

他低下身,指着校园里的一条道路。“为了漂亮,建筑方在地面贴上光滑的地砖或大理石。只要一下雨,光滑的地面就会成为孩子摔伤的罪魁。”

“学校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对孩子的安全幸福成长有利的。但目前学校建筑并没有这方面的标准,校长也没有发言权。”

“可是,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细节,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品质。地震虽然过去了,但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感谢四川教育报刊社为采访报道提供的支持)

上一篇:影响初生小牛发生疾病的原因及防治探讨 下一篇:“自主学习”应当被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