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媒体接入移动互联网提供机会

时间:2022-08-19 02:34:34

为传统媒体接入移动互联网提供机会

传统媒体无论是否主动,当用户的习惯发生改变的时候,自身的改变就是一种顺应潮流之举。

根据今年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是5.64亿,增速是9.92%。与此同时,手机网民规模是4.2亿,增速是18.1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达到74.5%。

再看下图,是同一份报告中显示的网民接入方式。很显然,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这个超越是在2012年的上半年完成的。

再看两个时间点,2008年7月11日,苹果公司推出3G iPhone。2009年1月7日,工信部为三大运营商发放3G牌照,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个基本要素都齐了,其一是以iPhone为代表的高性能智能移动设备,其二是快速接入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从2009年开始,使用移动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及设备都在快速地增长,持续至今。

微博在中国的大规模普及也恰好是在这个时间段。2009年8月,新浪微博开始内测,腾讯微博在2010年4月开始内测,目前两家微博服务商的用户数均超过5亿。

与同时在台式电脑、手机端发展的微博不同,微信是一个单纯的手机应用。腾讯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2013年1月23日,微信用户已达3亿,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传统媒体无论是否主动,当用户的习惯发生改变的时候,自身的改变就是一种顺应潮流之举,即使这种改变可能比较艰难。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品牌、效益等方面的考虑都是次一级的问题。

现在很多传统媒体开通了微博。在腾讯微博上,活跃着近2万家媒体机构及栏目的官方微博,还有7万多实名认证的媒体人微博,以各种形式在微博平台上延续着媒体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媒体(包括媒体人)在微博时代的影响力得到了用户的验证。从我们的观察来看,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并没有过时,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在网络热点事件中,引爆点有可能是网络原发的,但随着报道的深入,传统媒体内容上的优势,相对于网络上真伪难辨且杂乱无章的内容越来越突出。

即便如此,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感受到压力也是正常的。前段时间,有个网友跟我讲:“新媒体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的颠覆。”我认为他指出了深层次的原因,传统媒体目前牢牢把握住了内容这一优势,但在传播渠道、议题设置能力、话语领导权等方面,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在微博时代尤其明显。

我们也看到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上进行了不少努力,不少报业集团开发了自己的APP,也获得了不少的用户,但是我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快速接入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良机。

微信公众平台是在2012年推出的,据了解,目前共有600多家传统媒体在使用认证的公众媒体号,而正在探索中还没有认证的就更多了。

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还处在尝试的阶段,但有一种被称为“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利用个人的影响力,努力生产出小众的精品内容,为最精确的关注者(好友)提供某一细分领域内的专业内容。从一些公开报道来看,有的自媒体已经有过百万的微信好友,每月收入超过10万元。

传统媒体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获得最精确的受众;第二,第一次获得了将内容即时推送(Push)至用户手机桌面的渠道,而这个是传统媒体从来没拥有过的;第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性,为个性化功能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这个开放的程度是在逐步摸索及探讨的。

至于最近讨论得比较多的微信收费问题,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在多个公开场合都表示过,微信的基础服务不会收费。

微信和微博有什么不同?传统媒体如何能兼顾两个不同的渠道?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层面的不同,两者是不可替代而又互补的。

1.传播的不同

微博的传播是开放性的扩散传播,有100万个听众(粉丝),可能当时在线的只有10万人,剩下的人有可能看不到。而微信是精准的传播,有多少好友,就会推送到多少好友的微信里。

2.内容的不同

微博是基于时间轴(Timeline)的内容,理论上每天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而这在微信上是不可能的。假设每小时弹出一条内容,如果用户关注了10个公众微信账号,那么,平均每6分钟就要弹出一条,这对用户的骚扰是极大的,这个平台也就失去了价值。所以,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限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一次内容,就是为了提倡精品内容。

现在,传统媒体对于微博的应用空间还是很大的,微博平台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是升级和替代,而是互为补充。微博与微信的平台价值,还远没有达到一个固定模式的程度,更多的可能性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探讨。

(作者为腾讯网编委、腾讯微博综合管理中心兼安全中心总监)

上一篇:西方的“软质量”(下) 下一篇:品牌延伸与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