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个性心理差异与健美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2-08-19 01:22:16

女生个性心理差异与健美教学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精神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健美操已逐步渗透到高校体育教育之中,成为教学大纲内容之一。那么,怎样提高健美教学质量?其因素很多,重视女生个性心理差异便是其中之一。最近笔者针对淮阴工学院经管系、计算机系、交通系12个班级240名女生进行了14项指标的详细调查,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女生个性心理差异与健美操教学间的内在规律,为不断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兴趣与健美教学的内在联系

1.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兴趣,他才会将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同时才能对该事物或活动产生一定的情感与需要,而需要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2.从抽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虽对健美具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其中场地器材少,练习时间短占37.73%,学生音乐素质差占30%,学生身体素质差占16.67%,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差占8.89%,教学内容单调、死板占6.66%,这种教学各个环节的不适应,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健美运动的兴趣。因此,健美教学要改善教学效果,必须改善各个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学生掌握锻炼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三、能力差异与健美教学的内在联系

1.能力是指一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调查中发现12个班级中有近1/3的女生分别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表现出优异的才能。以往的健美教学模式呆板、内容单调,忽视学生能力间的差异,而进行“一刀切”的教学,致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吃不饱”,而一般能力的学生受不了。

2.健美教学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应打破旧框框,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有的放矢,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殊能力的学生,不仅要加快教学进度,让其迅速掌握正确的动作和方法。而且还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如“开小灶”等,对于只有一般能力的学生,要适当降低动作要求和运动负荷,使其逐步掌握动作要领和锻炼方法。

四、性格与健美教学的内在联系

1.性格是人表现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动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特点,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从对12个班女生性格调查中发现的性格差异,内向型女生87人,占总人数的36.11%;外向型女生153人,占总数的63.89%。

2、内向型的女生在健美教学中的表现为:好静不善交变,情绪波动小。因此,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应以安排自然简单易学、有节奏感的动作,以身体形态美、姿态美为重点,课程的负荷最好以中等强度为宜,在教学中不过多地向这类学生当堂提问。

3.外向型的女生在健美教学中的表现为:活泼、好动,情绪受外界影响而波动大,组织纪律性差,喜欢做集体的运动性的健美活动,如竞技健美操比赛等。对于这类性格的女生,在健美教学中应安排新颖独特、富有表现力的健美活动,严格控制其情绪,加强组织纪律和安全教育。在教学中多安排些讲述练习动作时的体会和动作表演。

五、气质差异与健美教学的内在联系

1.气质是和一个人的情绪、活动相连的心理特点的结合。气质类型大致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由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女生在健美教学中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

2.胆汁质的学生属于兴奋型,她们外倾性明显,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但易于冲动,自制力差,动作掌握快,但不精确,易粗心。因此,在健美中应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敏捷等特点,合理控制其体力,将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放在学习新内容、新动作上。在教学中既要保持和发扬其旺盛的精神,又要抑制其急躁的情绪,培养坚强的自制力。

3.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属于活泼型,她们速度快而灵活,情绪兴奋性高,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常表现为动作言语敏捷迅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和转移,抑制能力差。因此,在健美教学中,要突出教材重点和难点,不断强化正确动作概念。在教学中既要发扬其活泼,机敏的特点,又要克服其散漫、无恒心等不良品质。

4.黏液质类型的学生属于安静型,她们多表现为情绪稳定,心平气和,行为稳定迟缓,做事冷静而踏实,自制力强但易于固执拘谨。因此,在健美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教学中既要发扬其坚强性,又要克服其刻板性。

5.抑郁类型的学生属于弱型,她们反应速度慢,不灵活,具有可塑性差,掌握动作缓慢,学习易感疲劳,动作不巩固的特点。因此,在健美教学中,开始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以正误对比,分解教学为重点,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扬其细致、敏锐、稳重的特点,又要克服孤僻、迟钝的弱点。

五、结语

高校女生个性心理差异与健美教学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健美教学只要遵循这些规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其教学效果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发展中的理论与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季浏.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上一篇:室内儿童乐园,30万元起步的赚钱生意 下一篇: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激活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