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奇葩”

时间:2022-08-19 01:16:48

摘 要:“奇葩”一词的本义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时下可以指“离奇、怪诞、个性的人或物”。传统的“奇葩”是名词,主要做主、宾语,新潮的“奇葩”在句法功能上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可以修饰名词做定语;2.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更”等修饰;3.可以充当谓语。“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其流行除了该词本身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人们求新求异和娱乐游戏的心理。

关键词:“奇葩” 词义变化 用法变化

“奇葩”一词由来已久,在汉语中一直相沿使用。汉代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奇葩逸丽,淑质艳光”,北宋柳永《玉女摇仙佩》:“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明朝朱鼎《玉镜台记・庆赏》:“只见万种奇葩呈艳丽,十分春色在枝头”,清代李百川《绿野仙踪》:“那些奇葩异卉,红红白白,遍满山谷”,现代郭沫若《蔡文姬》第五幕:“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这些文献中的“奇葩”都可以解释为“奇异美丽的花卉”。《汉语大词典》对“奇葩”的释义为:“珍奇的花,亦喻出众的作品,如碧野《名城颂》:‘(《丝路花雨》)这朵鲜艳多姿的艺术奇葩,给死者以怀念,给生者以欣慰。’”可见,“奇葩”不仅有本义,而且发展出了比喻义。

近年来,“奇葩女、奇葩网”等“奇葩X”和“游戏真奇葩、学校真奇葩”等“X真奇葩”大量流行于网络、电视、报刊诸媒体。显然,这里的“奇葩”不同于传统的“奇葩”,既非“奇异、美丽的花”,又非“杰出的事物”。请先看几例:

(1)奇葩青年拿猫当球踢,道德价值观薄浅(东方网2012年11月23日)

(2)“烂片奇葩”为何越烂越红,国内电影市场正陷入唯票房论怪圈(《深圳特区报》2013年7月8日)

(3)“奇葩”免票意在炒作(《人民公安报》2013年7月5日)

(4)你曾遇过奇葩的纠坐姿方式吗?(《南宁晚报多媒体数字报》2014年3月10日)

很显然,上述例句中的“奇葩”是一种新潮另类的用法。从理性意义看,义素“奇”的义项已由“奇异、美丽、杰出”转为“离奇、怪诞、个性”,语义范畴发生了变化。同时,描述对象也不再是单纯的花卉,而扩展到物品与鲜活的人,另外,词义重心由“葩”倾向“奇”,凸显物品或人的行为的怪异,使人产生感觉上的奇异感,超出一般的习以为常的平淡感;从色彩义看,言语主体对言语客体不再是褒扬、赞颂,而是充满讽刺、调侃与戏谑,且语体上也颇具口语性。

传统意义上,“奇葩”一词为褒义性质的名词,在句中主要充当主、宾语成分,随着近年来在网络媒体上的大量使用,新潮的“奇葩”却逐渐成为贬义词,在句法功能上也呈现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可以修饰名词做定语,表“奇特”“另类”,如“奇葩姐”“奇葩脸”“奇葩片”“奇葩司机”“奇葩电影网”“奇葩公主”“奇葩想法”,等等;其二,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更”等修饰,如“更奇葩”“太奇葩”等,这里的“奇葩”强调其限制义“怪异”“不同寻常”,表示某人或某物的一种性质或状态,因此,也可说是形容词;其三,可以充当谓语,用来表示违背常理的行为、动作,如“新时代国产动画一直在奇葩,从未被超越!”

2012年12月上映的《泰濉分校王宝强因怪异的言行使“奇葩”一词轰动一时;东方卫视于2013年6月2日和6月9日制作的两期以流行语“奇葩”为主题的脱口秀节目让主持人王自健说这是一个“被中国人用坏了的词语”;2014年3月6日刚刚上映的《我的儿子是奇葩》取得了收视热潮。那么,“奇葩”一词为何会发展变化成时下大受追捧的新潮词汇呢?

从词义本身来看,《辞海》中对“奇葩”的解释为:“奇异美丽的花卉”,《现代汉语》(第6版)对其解释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语素“奇”是主要的限定义,所描述的意义范畴为“珍贵、奇特、出众”,而网络新词“奇葩”中“奇”的限定义为“特殊、另类、稀奇古怪、荒唐”,基本义与引申义中的解释都可称为“奇”,但对中心义“葩”,究竟何种程度是称赞,何种程度是讽刺,我们无法精确定义,《现代汉语》(上册)认为,“界限不确定性的词义具有模糊性”,据此,可以说词义内在的模糊性引发了其演变。此外,来看一例:“《非诚勿扰》又出奇葩男――求包养打dota”,此句中,“奇葩”在句法功能上为形容词,意为“特殊”“可笑”,但从句子内容来看,人们对描述对象的行为认知非“可笑”之意能完全表述,而“奇葩”一词能满足言语主体对言语客体所有不寻常感受的表达,因此,便取“可笑”而代之。可见,词义的概括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大众的表达需要。

社会因素为“奇葩”一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奇葩”多流传于网络与青年群体中,信息社会中的年轻人大多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而传统方式的措词造句过于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奇葩”因其个性的用法得到大众的青睐,如“你们学校都有哪些奇葩选修课?据说,中山大学开了一门课,叫《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真是‘神级选修课’啊……”同时,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过大,“奇葩”一词短小精悍、经济适用、幽默诙谐、表述形象,不仅适于表达,更能在引起听众共鸣的情况下达到轻松娱乐的效果,如“央视春晚,好一朵奇葩!”

“奇葩”一词虽在近年得到了大众的喜爱,但就目前而言,大多只出现于娱乐场合,仅用以宣泄情感,还未完全被主流媒体所接受,“奇葩”这一网络新义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最终成为汉语中的固定义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恒君.“极品”小议[J].语文月刊,2013,(1).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赵欣瑞 河南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64000)

上一篇:浅析传统思想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 下一篇:肖瓦尔特“歇斯底里史”批评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