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治理问题及生态建设探讨

时间:2022-08-18 11:31:36

水土保持治理问题及生态建设探讨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多地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危害了生态环境,也为我国的财政带来了压力,本文着重的探讨了水土保持对生态建设的的影响,包括主要的经验和做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和建议。这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会为子孙后代造福。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在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之后,由于水土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国家开始对水土流失问题高度重视。为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要顾及环保因素,要对荒地绿化、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抓好落实,对存在于处理水土流失问题中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

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水土流失是贫困的根源。目前,全国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土保持政策理论、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建设模式,即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防治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 进入新世纪,国家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实现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相结合,把环境改善与保障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如何结合水土保持工作,扶植农民发展生产,消除贫困,涉及技术开发问题,要研究政策问题,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二、水土保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策略问题

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其需要治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分析水资源利用问题,以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但受到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国内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缺陷,如存在着治理标准低,治理规模上不连片集中等问题。如:在8°以上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后,梯田埂不能够采用有效的植物护埂,一遇暴雨,大水串垄毁埂,工程遭破坏,经济受损失。部分地区尽管采取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但对于其它方面的策略缺乏相应的组合运用,导致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实施后成效不大。管理策略不完善,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种植生产。

(二)资金不足

水土流失的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特别是采购基础设施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投资多数依赖于国家投资、当地群众投劳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限制了收益金额。因投入有限,故未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力度、增强水保技术含量。

依旧存在破坏的情况 在环境的管理方面政府虽然对相应措施进行了采用,但是在水土资源中仍旧有损坏情况存在,特别是管理水土资源方面方法不对,导致其资源浪费量太大。当前,尽管执行了法律法规,比如《森林法》以及《水保法》等,这些对利用水土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对其进行管理时仍有大量问题发生,具体表现于:乱砍滥伐、在已经退耕地上进行耕种以及陡坡开荒此种现象常有发生;关键区域的绿化地带如铁路、公路、城建、矿山等都存在着人为破坏,对某些地区仍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治理城市水土流失的措施

我国政府已经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问题提到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给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极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治理江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生态环境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一)积极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来积极实施水土保持的具体实践工作。为了防止其他因素对水土治理工作产生的副作用,就需要政府部门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积极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据统计,近年来全区先后召开座谈会70多次,电视新闻报道300多条,出动宣传车500辆次,板报1050块,咨询台1200处,悬挂横幅条幅670条,散发宣传单50万份,标语2600份,参加宣传人数达3000多人,直接接受宣传人数达50万人左右。此外在《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19周年之际,组织开展了全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全区13个地(州、市)、7个厅直单位的20支代表队参加了竞赛活动。

(二)强化制度,确保落实

在加大《水土保持法》宣传力度,提高水保法律观念和水保生态环境意识的基础上,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全面贯彻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突出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以《水保方案》的监督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部门协作,互通情况,发挥与道路、交通、水电、矿产等部门的作用,确保《水保方案》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遏止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进一步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政府依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完善生态建设的投资金额进行适量的加大,帮助了改革发展区域经济的设施。比如,在项目施工时,为了给生态建设计划的开展做准备,增大了养护水土资源的措施。对来源的资金结构进行改变,以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体经济以及国家财政,然而,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是社会公益事业,因而,不单要把农民进行投资的内在潜力给挖出来,从而让他们变成积极投资的主要部分,而且要改变依赖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与集体经济的单一局面,对农村投资主体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为保障能有大量的资金,应当对多样的筹资模式进行发展,积极地对外资及城市资金开始引进,发展股份制度,将更多的投资渠道开辟出来,将农民资金中多余的部分变成农村投资的资本,加快形成新的全民投资局面。

开拓良性循环的道路 我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总是会解决旧问题,却有新问题不断的出现,这种现象是极其不健康的,所以,在治理模式上,要借鉴成功的经验,用治理来促进开发,用开发推动治理的循环下,让群众在希望中自觉的维护水土,防止流失,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这种积极心态所带来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建立多元化的水土保持机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对水土保持的管理制度,加快治理和开发的步伐,就要形成一种多元化的机制,包括渠道的更新,租赁或者承包形式的多样化,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广泛的参与方式,使更多的环保志愿者参与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不断的拓展出新的道路。

将科学技术与专业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国际项目管理经验,专业研究机构应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加区域或大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从规划、实施、直到评估验收的全程工作。为有效发挥科技的作用,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项目中增设科技专项是十分必要的。建议以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或主管部门为中心组织和部署科技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科技纳入一体,形成直接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科技体系,把国家的需求与教学、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用责权利联系起来,既可以保障规划及实施的科学性,又可提高治理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可使科研教学单位多年的科技成果在项目区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结语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治理水土流失时,既要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还必须将可持续利用资源作为目标,来将水土流失的问题妥善处理好。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积极采取全面的管理策略,进行综合的治理,从而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先. 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现[J]. 珠江水运,2013,15:74-75.

[2]富磊. 水土保持治理问题及生态建设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1:209-210.

[3]石兆英,杨建强. 试论水土保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生态建设[J]. 内蒙古水利,2012,03:50-51.

上一篇:试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下一篇:水中墩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