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教学点师资问题依赖公共服务

时间:2022-08-18 07:18:05

解决教学点师资问题依赖公共服务

校车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暴露了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集中办学违背了就近入学的原则;二是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三是缺乏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全局观念。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合理布局村小、办好一些农村教学点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农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大多具有单轨设置、小班规模的特点,与之相联系的是教学点教育资源占有率高、师资难以配置、教育效益较差等问题,这又时常成为被撤并的主要原因。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具体表现为老龄化、诸多学科缺少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没有农村小学办学点教育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际上,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语境中,能否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师资问题是政府是否关心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是能否按教育规律办事的问题。

配足配齐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不是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而是公共服务的完善与到位。现在提到农村教育发展,有些人总喜欢说资源“倾斜”,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背后反映出言说者总认为“本不该这样”,这样做是一种“恩惠”,所以“倾斜”意味着随意和不稳定,是公共服务制度设计不完善的遮羞布。既然农村小学教学点关涉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与实际需要,那么配足配齐教师,办好每一个教学点,就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农村教学点师资的结构性短缺是教育公共服务缺位的表现,是公共服务缺乏专业品质的表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师资问题,依赖于政府提供科学、完善的公共服务

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师资配置需要解决师资编制中计划行为与实施行为的制度性矛盾。长期以来,教师的编制计划由人事部门负责,而计划的执行与教师调配则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事部门按师生比配置教师,且“计划”具有顽固的滞后性,很难回应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像农村小学教学点这样特殊的教师配置类型,按一般的师生比配备教师必然造成小学科教师的缺失。解决这一制度性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分类编制教师配置计划,将农村小学教学点师资配置单独进行计划设计,另一方面应实现教师编制计划与执行的统一,并能根据需要及时对教师编制计划进行调整。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等到政策到位、制度完善后进行。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广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解决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师资问题。一是改进农村教育支教制度,尽可能鼓励城市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到农村教学点支教,周期不少于一年。如,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按照“因校制宜、市校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鼓励城区学校教师主动到农村学校任教两年以上,以后仍调回城区原来学校工作,回城后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而有效解决了教学点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二是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师配置从传统的按“生师比”配置转向按“班师比”配置,提高小学科教师配置数量,同时充分挖掘农村中心校完备的师资力量,采取集中课时、乡村走教机制,让一些学科教师承担部分教学点教学任务。如,河北省迁安市教育局在对20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班师比进行配置师资的同时,建立中心校承担教学点部分学科教学任务的机制,从而满足了教学的基本需要。三是调动乡镇与村级组织的办学积极性,建立教育共建机制,筹集必要资金,招聘退休教师或有体育、艺术特长的人才到学校任教,解决部分学科教师缺乏的问题。总之,通过机制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可以解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短缺的燃眉之急。(作者单位: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

(摘自《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三结合”让校本课程生根发芽 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