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时间:2022-08-18 07:14:01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更为丰富的智力内涵。它是推动教育与学生共同发展所需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把“立足语文大课堂,以多元作业为纽带,促进与生活相结合的小课堂”作为有效的教学驿道,加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真正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 多元智能 大课堂 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28-02

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语文教学,表现最活跃的舞台是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它倡导一种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发展学生语言智能,而是发展学生以语言智能为主的所有类型的智能。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以教科书为主阵地,虽然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充满情趣,但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况且这狭窄的文本已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再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结合教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材“延伸点”,以此来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方位发展。

据此,文章试图从课内外巧结合的角度出发,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文本内涵,使语文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立足课堂,以一篇带多篇,发掘学生潜在智能。

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仅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教材就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我们应在认真学习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

学好语文的首要前提是加强积累,扩大篇章的阅读。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组重构教学内容,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心设置内容主干,让知识以整体(先忽略细节和技巧)――局部――整体(更精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但是,立足课堂,开拓教材,实现教科书与课外书巧结合,以一篇带多篇,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能力的广阔资源地。

立足课堂,开拓教材,以一篇带多篇,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学生全方位发展自身多元智能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二、课堂与生活结合,大课堂促小课堂,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提出:“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关注到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悟。新课程标准则坚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在学习时间上,提供学生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天地。”那究竟该如何顺利地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转型呢?借助多元智能理论,走“课堂与生活结合,大课堂促小课堂”之路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课堂与生活结合,大课堂促小课堂”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引导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并强调学生作为这一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整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密切合作,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此时的语文学习往往会符合学生的智能结构,使语文课堂从枯燥乏味变为异彩纷呈。

1.以大自然为学习阵地,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大自然是最大的课堂,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收获知识,不知不觉就产生了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亦发展了自身的多元智能。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后,我请学生分组合作,再次投身到大自然中大规模地寻找春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分成了六大组:“植物收集队”(收集花、草、树、禾苗等在春天发生的变化);“空中动物收集队”(收集燕子、蜻蜓等在春天里的活动情况);“陆地动物收集队”(收集壁虎和蜘蛛的活动情况);“水中动物收集队”(收集水中鱼的活动情况);“水陆两栖收集队”(收集青蛙、蟾蜍的活动情况);“人类生活变化收集队”(收集春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在这种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活跃状态,勇于展示自我,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个性亦得到张扬。同时在“找找”、“画画”、“说说”中,他们的“想象绘画能力”、“言语智能”、“视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能力”、“人际关系智能”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利用地方社会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各个地区都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不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家乡的秋白梨》后,结合上虞盛产葡萄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游葡萄园、摘葡萄、品葡萄”的实践活动,

有以下几项内容:

A.观察葡萄,并描述(写作)。

B.为家乡葡萄写广告词,作广告画(广告策划)。

C.采访果农,了解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销售等过程(口语交际,记录采访内容)。

这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三、尝试多元作业,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它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存在个别差异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语文作业依然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仍然只用言语符号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单一;全班学生依旧做着同类型、同难度的作业,这既不能反映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也不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认识事物方式,致使语言智能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语言智能不突出的学生望而生畏,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作业观、反思智力观,理解多元智力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开放的作业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真正落实教育“尊重每一个人的不同的成长”的目标。

如在教完《黄山奇石》一文后,布置的作业如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①诵读课文后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给黄山奇石起个好听的名字。了解黄山的其它“三绝”(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空间智能、言语智能等)。②以导游员的身份,用导游词把黄山的奇石介绍给小组或全班同学(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③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块奇石,根据课文的介绍,发挥想象,编个故事(语言智能)。④图片绘画展。找找黄山奇石的图片或画画你想象中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小组布置一个图片绘画展。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或伙伴的图片、绘画,进行交流(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⑤出一份手抄报。版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和美化,并用自己的想法制作关于“黄山奇石”的介绍。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在这时完全得到了内化,完全实现了自读、积累、感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在操作过程中,从学生的表现,我们明显感觉到:多元智能理论引入作业设计中,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起自信心,自主地运用自己的智能长项做作业,多渠道地发展自己的智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相互交流中,每个孩子的强项智能带动了弱项智能,达到了智能的整体发展。

上一篇: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探究我国中小学课堂社会中教师的个体话语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