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阿嫂的死》中的虫、猫形象

时间:2022-08-18 04:32:19

浅析《王阿嫂的死》中的虫、猫形象

摘 要:在《王阿嫂的死》中,萧红建立起人与动物的联系,用动物意象映射人的生存状态。本文旨在分析文本中出现的虫和邻家的猫这两个意象与人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作用。

关键词:虫;猫;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12-01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而痛苦的:一直在亲情、爱情、家庭的漩涡中挣扎却不得解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强化了萧红的“自觉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同时深切影响到其文学创作:以自身经历和人生体验细致入微地呈现着不同女性不同形式的悲剧性命运。

《王阿嫂的死》采取的是由点到面的形式来反映女性命运的悲剧性的。以王阿嫂等人的悲剧性命运来映射整个下层劳苦女性的悲剧性命运。萧红在文本中有意识地引入了虫子、邻家的猫这两个意象,与文中人物相映照,丰富了人物形象,完善了故事情节。

虫子和邻家的猫在文本中有规律地多次重复且总是与人相伴出现:虫子―王阿嫂;猫―小环。如下:

虫子:

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幽默和凄怨情绪来。

虫的鸣叫与王阿嫂的心情、命运相映照,虫鸣实是人物内在的外现。

猫:

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盘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邻家”的猫,失去原有的寄托,得到一个新的归宿,但是无法获得完全的安全感,因而会睁开眼,然后又合拢眼睛,这如小环,虽然有所依,但内心还是缺乏安全感。

虫子―王阿嫂;猫―小环。动物与人相伴出现,本身就具有了一种寓意,通过建立动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使得故事在表述时更委婉曲折,耐人寻味。虫子与猫是王阿嫂和小环灵魂的外在写照,是对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完善。

虫子是王阿嫂的发声器,更是其灵魂的外现。

她是一个勤劳的妇女,每天天微亮就要“拉着”七岁的小环去“给地主们流汗”,“什么活计都做过”,给地主家晒的茄子挂满了前檐,辛勤如此,到头来米桶还是空的。丈夫被张地主活活烧死,但已有身孕的王阿嫂为了生计不得不为这样的人忍受劳苦,还被狠心地踢了一脚。身体上的痛苦与内心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就像是一锅粥,越煮越浓。但是她选了沉默,选择了流泪,被小叔问及时候,依然谎称头痛,而天真的小环却向楞三道破了真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猛烈地击打着,眼泪都从眼眶转到嗓子方面去。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她性急的,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王阿嫂自始至终都选择了隐忍,即使是在丈夫被烧死的时候,也只能抱着丈夫的骨头,在死尸被烧的气味里打滚,“向不可解脱的悲痛用尽全力地哭啊!”虫子的鸣叫带着不同的色彩,其实是在表现着王阿嫂被压抑的不同情绪。

猫-小环。猫是一种隐性修辞:小环为猫之所依,王阿嫂为小环之所依。猫失去了寄托,寻求了另一个归宿,这如小环。小环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未出生就丧父,五岁时母亲被张地主的儿子张胡琦后气愤而死。从贫苦的姑家转移到更贫苦的姨家,因为贫苦无法养育,不得不在张地主家受苦一年,最后逢着王阿嫂,竹三爷做主,跟了王阿嫂,而没多久,王阿嫂因为被踢了一脚,不仅自己丧了命,连自己的孩子也没保住。最后只留下小环,在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猫缺乏安全感总要伴着人,如小环伴着王阿嫂,依傍的对象消失后,依傍者命运就愈发引人思考。

文学作品往往是对某一现实的映射,意象进一步拓展,可以变成这样:虫子―被压抑的女人的灵魂的外现,猫―无归属的小孩。

同类最容易惺惺相惜且处于被压迫中而不得解脱的人最容易由人及己了。

每个看热闹的人,都被这个滴着血的声音诱惑得哭了。每个在哭的妇人都生着错觉,就像自己的男人被烧死一样。”

“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

其中有两个死去男人,一个是年轻的,一个是老太婆。她们在想起自己的事,老太婆想着自己男人被轧死的事,年轻女人想着自己的男人吐血而死的事,只有这俩妇人什么也不说。

看着的,听着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想到的还是同样或相似悲惨的自己的故事。

尽管这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这些女人却能从他处产生类似当事人的感受,是因为她们处于相似或相同的环境中,且因为环境以及身份等诸条件造成人物内心的惶恐,进一步导致了行动的无力,凡事只能郁积于胸。虫之嘤嘤其实就是女人被压抑的情绪的一种表达。

因为经济条件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贫苦人家生子就是“冤家”“孽障”,像小环这样的便不在少数了:漂泊无依,只能另寻寄托,未来即未知。邻家的猫缘何寄居在别人家,主人或亡,或己被弃也未可知。二者实在相似。

文本中动物与人存在一种共生的关系,相伴出现。人在文本中无法完整反映自身生存状态,动物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参考文献:

[1]朱晓宇编选.萧红小说经典――导论[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4.

上一篇:“善行河北”实践价值及路径浅析 下一篇:我不想靠熟脸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