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18 02:31:0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方法、具备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企业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推进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以建立知识创业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实现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各合作主体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海运(1978-),女,湖南邵东人,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赵海深(1972-),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省交警总队,工程师。(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FJ4216)、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XJK012BGD018)、湖南省高校教研教改课题(课题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3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5-0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生产、教学和科研院所这三个创新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高校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侧重于产学研合作中科技的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而忽略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而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使学生既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参加企业的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方法、具备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是适应知识经济十分重要的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能够培养出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化能力的、面向行业、职业群的人才。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不但有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效运转,也有助于高校整合优势资源,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和人才培养两个领域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就研究的范围而言,宏观上内容涉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内容的改革与探索;微观上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中各项机制的改革,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切入点则从教育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不一而足。钟秉林(2000)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教育资源及各自优势,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李廉水(1998)把将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方式归结为政府推动、合同连接、自愿组合和共建实体四种,并分析其优点、不足和选择方式。吴树山(2000)等人归纳出我国产学研的四种合作创新机制和两大类八种合作模式,提出了涉外型主客体、主客体大循环、“官产学研商”等三种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丁堃(2002)分析我国当时的经济和科技体制下影响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内外部各种动力因素,提出了ERPI-PZCS图示模型。吕海萍(2004)等通过对浙江省产学研结合的统计调查,分析并揭示出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因素和障碍因素。周竺和黄瑞华(2004)论述了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网络,推动产学研合作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我国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意识,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换的解决之道。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1.构建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1)完善开放科学制度以促进大学及科研机构知识开放和企业知识吸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本质是知识的开放公共组织,其知识生产或科学研究活动不能通过市场化的道路。相反,企业R&D活动必须要走市场化道路。当前,我国大学科学研究活动中基础研究的比例明显偏低,而企业基本上有没有开展基础研究,导致了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通过构建开放科学制度可以弥补和解决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政府公共资助科学研究的力度,促进公共知识物品的开放。二是改革大学科研机构的基本结构、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为主。三是构建基于学术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加快学术知识的生产与开放。

(2)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激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效。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模式之一。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益分配机制是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持续高效运转的关键。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主要是指产学合作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分配方式和协调关系。利益分配机制的设立应该坚持产学研是紧密的利益共同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激励兼容、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除技术转移、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创业服务和人才委托培养等形式外,还要鼓励企业与大学通过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中心等进行产学研战略联盟新模式。另外,利益和风险共担也是产学研合作利益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应逐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2.推进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以建立知识创业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除了传统的教学、科研之外,又派生出了创业的功能,欧美国家把具有创业职能的大学称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把学术性的知识转变为商业性的知识,即知识的资本化或知识创业是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创业型大学更适合将知识实现产业化,因此创业型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应该是更有效的一种组织模式。

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诞生的,因此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条件,但是并不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具备形成创业型大学的条件。创业型大学更加重视与社会和外界环境的沟通与合作,其知识创业行为强化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不仅大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服务。创业型大学不仅仅注重研究能力和知识生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注重知识创业能力的提高,把知识创业作为大学建设的重要职能,不仅是为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具体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这些都是大学知识创业职能的具体表现。因此,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构建大学的知识创业机制。主要分为知识服务现有企业机制和知识衍生新企业机制。前者主要包括技术转移机制、商业咨询机制、专利许可机制,后者主要包括孵化机制、衍生企业机制等。

3.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的协同机制

(1)激发产学研合作教育各主体动力机制。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最直接的外部动力是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产生的收益。正因为通过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从而刺激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意愿,进一步促使企业增加产学研合作的经费、人力资本、创新平台的投入。当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使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更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能够就最鲜活的企业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这样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2)强化高校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机制。强化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单一学科与某单一企业的对接,更是某区域或跨区域的多个相关产业集群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几个或多个相关的学科集群的对接和联动。通过这种合作形式既能有效地促使知识要素集聚在产业技术创新上,又能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工商管理专业涵盖专业较多,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当然与产业集群的联动更能凸显出工商管理应用实践型的特点,给学科向纵深发展提供条件。

(3)发展实体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模式。实体式产学研结合是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创新实体,建立创新团队,如与企业联办学院、联合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开放性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商管理专业通过以上的合作途径,一方面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提高技术研发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四、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社会仍紧缺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关系的研究、协同机制构建和运作等方面的理论比较缺乏。所以,本文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视角来研究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人才储备基地,高校专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不但有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效运转,也有助于高校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并将更多的科研产出推向社会,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借本文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提高高校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并提升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教学、科研、就业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31-100.

[2]张立华.开放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在自主创新中的运用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86-89.

[3]唐小旭.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123-182.

[4]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148.

[5]童晓晖.地方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教育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31-32.

[6]张学文.基于知识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边界与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167-191.

[7]秦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现状及制度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33-37.

[8]姚延芹.有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1,(9):52-55.

[9]王永利.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江苏高教,2011,(2):137-138.

[10]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

上一篇:英国大学教学模式及对我国双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