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

时间:2022-08-18 12:52:22

高考文综安徽卷地理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分析今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难度适中,而且符合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考纲的规定,没有超纲、偏怪试题,尤其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凸显图表的考查功能。其具体特点如下。

1.传承与稳定。2010年我省所考地理试题在文综卷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知识点的考查,与往年无明显差异,体现了新课改下高考命题日臻成熟的发展态势。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试题图表清晰、设问指向明确,不产生歧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征。试卷构成合理,自然地理知识约占60%,人文地理知识约占40%,人文地理部分的比重较以往有所提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仍较大,和2009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构成非常接近。试题覆盖面较广,符合我省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指导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

2.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地图如气温曲线图、水系图、日影图等和文字材料来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形成无图不成题的考查模式。

3.体现安徽的特色。以安徽省1962--200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以及安徽省人口迁移及接受产业转移的图利义字材料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方特色。

4.重视基础,兼顾能力培养。许多选择题经过分析最终都可以回归课本,找到答案。例如选择题第25题“渭河平原地壳的成因”答案可追溯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关于断层的那段内容“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和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断层中相对下降即断裂陷落,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5.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突出了学科价值。突出考查的是读图能力和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的分布描述以及其发生原因的分析。

二、试卷结构

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的地理试卷继续沿袭2009年的试卷题型组成,分为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两部分。而且试题排列顺序和题目数量没有变化。

选择题40分,形式比较灵活,偏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占的比重较少(第26、28和30题涉及到人文地理的内容)。而其他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地理的内容。非选择题60分,分布在第33、34题二大题,内容上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其中以人文地理为主。

三、典型试题分析

第27~28题的解题关键是对区域图进行定位,据图可知该国为澳大利亚,从该国运铁矿石到我国,7月份我国东部吹的是夏季风,风向是偏南风,而此时我国东海和南海近海表层洋流由于风向的影响向北流,所以向上海方向去的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是顺风顺水的。而图示区域铁矿石的开采主要发生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所以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沙漠化。

第29~30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图示此时的地方时及25小时后太阳位置变化状况。根据图示,此时甲楼阴影正好遮住乙楼三层的中部,可以判断出此时是该地地方时12时;隔25小时后,地方时也就是11月23日13时,此时太阳的位置在天空南方偏西方向,所以甲楼阴影向东移动,可以排除A选项;而后三个选项阴影都是变长,题目上时间只间隔25小时,说明太阳高度若变小的话,幅度不可能很大,所以第29题选择B选项。第30题,此后一个月内即11月23日到12月23日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合理的只能是D选项了。

第31~32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材料上提到石英砂,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石英砂是变质岩的知识点,就把此题误选成B选项了。实际上这组题可先做第32题,只要考生注意到粉尘就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那么第32题的答案就可以确定了;再回头做第31题相对就容易一些:根据石英的分布范围,初步判断出石英从西面过来,再根据第31题的选项就可以确定第3l题的答案了。

第33题第(1)小题的解答完全可以回归到教材上,所以难度较小。根据一般工业布局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利润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到安徽省的条件,说明安徽省与广东省相比具备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优势可从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方面来分析。第(2)小题,先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以迁出为主,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可以从收入、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来分析。

第34题总体难度不大,第(1)小题只要仔细观察图示就可以正确地描述出陆地的变化特点,而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对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就可以答出。第(2)小题难度也不大,要求回答黄土高原的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水土流失及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首先,审题要仔细、准确,题目审对了,得分就不难。第(3)小题要求分析黄河下游地区或黄土高原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主要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来回答,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方可得高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还是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考生考试时头脑要清晰,答题要细心。平时要把基础知识打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分析题目、答题的方法。

四、今后启示

1.加强获取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奏效,必须要理解。例如洋流,可从“形成――分布――影响”这个逻辑过程来理解,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注意联系,可横向和纵向比较。一股要注意“地理位置――环境影响――经济影响――整治开发: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试题设计的一般思路。

2.加强识图训练,培养空间概念。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地理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地图掌握的程度。历年高考都重视对区域位置的考查,不仅仅是相对位置、海陆位置,还包括经纬度位置,而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地图的阅读、记忆、理解。

3.加强学科素养培养,概念掌握要准确。术语表达直接、准确、简洁,是判断得分点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平时要注意教材、老师对某一问题是怎样表述的,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区分开,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4.回归教材,注重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系统化。今年的高考,自然地理的难度有所下降,重点考查了对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人文地理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人地关系。所以在复习中要强调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理解、运用。地理热点问题与政治有所不同,其实是以热点为引导,考查一些地理基本原理,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上面。

上一篇:合作学习 第7期 下一篇:如何上好思想品德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