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预备庭的思考

时间:2022-08-18 12:11:16

对建立预备庭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变了过去“先查后审”,庭审流于形式的状况,逐步建立了直接开庭制度,即强调庭审功能的作用,法官庭前不调查,不接触当事人,法院受理案件后仅作技术准备便开庭审理,审理活动全部集中在法庭上进行。这不仅减化了庭前大量工作,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而且让双方当事人“对簿公堂”,有理讲在法庭,有证举在法庭,查清事实在法庭,分清是非在法庭,裁决纠纷在法庭,增加了审判活动的透明度,有利于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形象和司法审判的权威性。然而,从庭前准备来说,这恰恰是从过于注重审前准备的极端走到了全盘否定审前准备的另一极端,使得一些同志对直接开庭产生了误解,认为庭前准备工作不再需要,从而弱化了庭前准备工作,以致开庭时心中无数,驾驭不了庭审,造成庭审质量和效率低、诉讼迟延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前一些法院试行了“预备庭制度”。笔者从民事经济审判中做好庭前准备工作的需要出发,对建立预备庭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预备庭的内容与直接开庭的关系

所谓预备庭,是相对正式庭审而言,是指在开庭审理前,由主审法官主持,书记员记录,召集双方当事人或其他人参加,为正式庭审作准备的一种民事诉讼活动方式。预备庭作为案件审理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方式,其目的不是取代庭审,而是为了使正式开庭能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顺利进行,同时节省庭审时间,使案件得到及时、正确、合法的处理。与此目的相适应,预备庭的内容主要是:

1.确定审理要点和开庭审理的程序安排。审理要点即案件事实方面和法律方面的争执点。通过在预备庭上当事人各自对案情的陈述、举证以及围绕案件事实和证据展开的预辩论,不仅使审判人员,也使双方当事人了解了案情。在此基础上,可以改变以往由审判人员确定案件争执焦点的作法,由当事人整理焦点和拟定庭审的程序安排,经审判人员确定以后,由书记员记录在案。这样,可以更加调动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庭审时更能“有的放矢”,不仅充分体现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相结合的原则,也保证了整个庭审活动能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进行。

2.明确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通过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不仅要弄清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还要明确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对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的案件主要事实和确认无异议的证据均应记录在卷。

3.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为了减少当事人举证盲目性,提高当事人所举证据对证明案件事实的有效程度,适应辩论式庭审的需要,在预备庭上,审判人员不仅要指导当事人举证,而且要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及举证责任分担的其他原则,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使当事人明确举证的范围、举不出证据的法律后果、举证的最后期限等,并有适当的时间做好当庭举证、质证的准备。这些均应记录在卷。

4.公布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与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相结合,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特点。对应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予以查证后,应在预备庭上公布,以便于当事人了解,并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作好举证、质证的准备。

5.如有调解愿望,法官可以主持双方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可直接制作调解书,不需要再行开庭审理。

从预备庭的目的和内容来看,它不是取代庭审,而是为庭审作准备,是直接服务于庭审,属庭前准备的范畴。它与直接开庭不仅不相冲突,而且会相得益彰。首先,直接开庭不排斥庭前必要的准备工作。直接开庭是指庭审前审判人员只进行程序性审查和作必要的调查取证,就直接通过当庭举证、质证和认证,调查案件事实的审判方式,其实质是改变过去法院包揽查证为以当事人举证为主,变过去庭下核证、先定后审为当庭审核证据。直接开庭作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高效的审判机制,已在审判实践中普遍推行。然而,强调直接开庭并不等于不要庭前准备或预备庭。尤其是疑难、复杂的民事经济案件,如果准备不足,仓促开庭,就会减弱庭审功能,造成多次开庭,反而不利于诉讼尽早审结,影响了办案效率。况且,对直接开庭的提法值得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太原会议的正式文件上提的是及时开庭。其次,预备庭与直接开庭是否相矛盾,关键看召开预备庭是否适当,预备庭内容是否合理。如果能将预备庭与直接开庭协调好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点的。因此,从根本上讲,预备庭与直接开庭并不矛盾。审判实践证明,复杂疑难案件开庭前召开预备庭,更有助于直接开庭的实现。

建立预备庭制度的意义

预备庭制度不仅能提高庭审质量和办案效率,而且也符合各国民事诉讼惯例,对推进当前审判方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各国民事诉讼惯例。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审判

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奉行何种诉讼模式的国家,审判程序是不可缺少的。例如美国,它的民事诉讼法规不仅规定了每个当事人在庭审前了解对方立场的“发现程序”,而且还规定旨在对争执点达成协议的“审理前会议”。发现程序起着以下几种作用:保全审理时不能出庭的证人的证言;暴露事实;明确争执点;把证言冻结起来,以防止伪造;双方摸清了对方的事实和法律点的份量后,可能进行和解。运用得当的发现程序能为审理作好准备,使审理的事项达到具体化程度。审理前会议一般在发现程序结束后举行。在会议上,双方律师与法官作非正式的交谈,旨在对争执点达成协议。双方律师也知道他们打算在审理时将提出哪些证据、带来哪些证人,所以能同法官一起规划审理的进行方式。审理前会议结束时,法官作出“审理前裁定”。审理前裁定把当事人同意的事项,双方同意的证人名单、证据方式都写在上面。以后,如果当事人的律师要引进新的争执点或增加新的证据,都必须向法院提出申请。日本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准备书状和准备程序两种审理前的准备制度。准备书状是当事人各自将在庭审中要陈述的事项在开庭前以书面记载提出来并向对方送达,使当事人和法院都得到准备的机会。准备程序是准备书状的深入,是指在法官的参与下,让当事人预先准备证据、进行辩论、整理焦点,以防止庭审的形式化和诉讼迟延。法国民事诉讼法典专门有“预审阶段”,规定必须在开庭审理前将案件准备到可以开庭的程序。德国民事诉讼法除了命令当事人提出 文书外,还特别要求当事人对应予说明的一切争执点加以说明。美、日、法、德等国家在民事诉讼的准备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官与当事人及律师,召开庭前会议,由当事人各自陈述案情和主张,以书证为基础进行举证,进行预辩论,共同分析案情,整理焦点,并制成笔录。这体现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庭审质量和庭审效率,因而值得我们在审判实践中吸取和借鉴。

二、建立预备庭制度,有利于解决当前审判方式改革中存在的当庭举证、质证不够深入和当庭认证难的问题,对体现司法公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当事人做好当庭举证、质证的准备,使庭审的举、质证能深入进行。当庭举证和质证,是法官鉴别证据、查明事实的必经程序和合法形式。庭审前,一方对他方所掌握并准备在开庭时出示证据未能接触和研究,庭审中对于突然提交的证据材料就很难有效地开展质证。在审判实践中,不少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往往留一手,把某些证据当成秘密武器,在庭上搞突然袭击,这样质证要么无法深入,流于形式;要么冗长繁琐,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无谓的纠缠,浪费了大量的庭审时间。况且,从全国现状来看,当事人或其人的素质与现实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他们还不善于或不习惯于进行当庭举证、质证。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在预备庭上双方交换证据副本和法官指导举证的方针,使他们了解掌握对方的证据,作好准备,以便使质证深入、有效地进行。

2.有利于解决当庭认证难问题。当庭认证即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在庭审中对当事人所举证据经过双方质证后,对该证据是否具备证明案情的效力所作出的认定。只有举证、质证,而没有法官的当庭认证,举证、质证就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意义。因此,当庭认证是庭审调查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当庭举证、质证的必然要求。如果认证在庭下进行,必然影响庭审功能的发挥,也容易引起当事人的猜忌,影响法院的形象。审判方式改革以后,法官庭前一般不接触当事人,也不可能深入了解案情,对于当事人突然提出的证据因没有研究和判别的时间,往往难以当庭拍板,使不少证据处于定不了的两难境地。因此,当庭认证难是当前庭审改革中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强调提高法官素质,笔者认为也要在机制上下功夫,即通过预备庭制度,使法官在开庭前了解双方提交的证据,熟悉并研究案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较为复杂的案件,则与合议庭成员交换意见,发挥合议庭的作用。这完全符合民诉法规定的审理前的准备精神,与“先定后审”有着本质的区别。

预备庭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预备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前一些法院试行预备庭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因未能理顺预备庭与直接开庭的关系,与当庭举证、认证的关系,因而产生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进行审查核实证据工作。如前所述,预备庭的任务的目的是为庭审作准备,直接服务于庭审,而不是取代庭审。审查核实证据是庭审的重要功能之一,在预备庭上直接进行审查核实证据工作,显然与预备庭的目的不符。这是其一。我国民诉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如在预备庭直接审查核实证据,在庭审中则不会又举证和认定,这就与现行法律相抵触。这是其二。在预备庭上,对证据应该是只听而不认,它的听证与当庭听证是有根本性区别的。这是其三。预备庭听证的任务是明确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了解有争议的事实和证据,为庭审的顺利进行作准备,而不必核实认定证据。而当庭听证的任务,主要是辩别证据的真伪程度,审查证据取得的程序是否合法,确认证据的法律效力,为质证、辩证、确认案件事实、依法公正裁判奠定基础,其目的是引导当事人质证和当庭认证,确认证据效力。但两者亦有联系之处,表现为预备庭的听证为当庭听证作准备,当庭听证则是预备庭听证的延伸和深入。

2.对预备庭结果未当庭报告。预备庭对双方当事人陈述一致的案件主要事实和确认无异议的证据,均应记录在案,并在庭审中宣读和认定。在实践中,有的未将预备庭结果当庭报告,或将预备庭结果报告后,对双方明确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又未当庭认证,造成部分证据未经庭审认证的情况。这种做法不妥。如前所述,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和认证,否则就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认为,在预备庭上当事人已相互交换、核对对方提供的证据材料,作出明确的认可或不认可,在庭审时就不必重复,以简化手续,缩短庭审时间。笔者认为,证据必须当庭出示和当庭认证,在作法上可简化,但在程序上是不能免的。这不仅能确保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致受侵害,而且也是强化庭审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3.适用预备庭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预备庭是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中产生的新事物,它不仅合法,而且在审判实践中也是可行的。从试行的效果看。凡进行预备庭后开庭审理的案件,尤其是疑难复杂案件,不仅大大缩短了庭审时间,而且基本做到了“一堂清”,提高了庭审效率和庭审质量,其效果是积极的,明显的。目前,适用预备庭的情况却较少,其原因:一是观念尚未转变。审判方式改革后,审判人员从过去的包揽一切到一步开庭,只强调了庭前不对案件作实质审查,对直接开庭很重视,而忽视庭前必要的准备,在观念和习惯上对预备庭并不重视,认为是“多此一举”无足轻重。二是在案件多,审判任务重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和条件进行适用。三是预备庭尚处试行探索阶段,本身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规范,如预备庭的运作,预备庭与开庭审理的衔接,预备庭结果的效力问题等等。以上原因,造成了预备庭适用较少。我们既要重视预备庭在庭前准备工作中的作用,确保案件经过一、二次集中开庭审理后迅速结案,以防止开庭审理的形式化和诉讼的延迟,同时也要注意预备庭实际效果,不搞形式主义,反对将预备庭作为庭审的必经程序,搞“一刀切”。

4.运作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一是适用预备庭的随意性。预备庭的适用应该因案因证据因审判程序而异,不能审判人员什么时候想适用就适用,什么案件想适用就适用。它应该主要适用于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疑难复杂、争议较大、证据材料多而繁琐的案件。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因事实比较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一般没有必要开预备庭。二审案件一般也不需要开预备庭,因为二审案件已经一审审理,大部分证据都已在一审提出,案件争议焦点也比较明确。再审案件更不必开预备庭。即便是适用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也并非均要开预备庭,而应根据具体案件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比较复杂的案件可以开预备庭,或者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而定。只有适当召开预备庭,才有较地避免与直接开庭的矛盾,发挥各自优点。二是进行的随意性。目前,召开预备庭尚没有统一的作法,有的召集双方当事人后仅交换证据而没有拟定开庭审理的程序安排,有的按开庭程序来进行预备庭,存在内容不当、时间冗长等问题,没有达到预备庭的目的。

建立预备庭制度的思考

要正确适用预备庭,充分发挥预备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和规范预备庭制度。

一、从立法上确立预备庭制度。预备庭作为案件审理准备阶段的一

项重要的诉讼活动方式,在提高庭审效率和庭审质量、避免诉讼迟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开庭审理前“审判人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这过于原则,至于审判人员通过何种诉讼活动方式进行找出争议焦点、指导当事人举证,明确法院必要的查证范围的工作,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形式上看预备庭是符合民诉法规定的。从实质看,预备庭作为庭审准备,与民诉法规定的准备程序的目的及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因而是符合民事诉讼法立法精神的。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中也规定,“开庭前,合议庭可以召集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人交换、核对证据,核算帐目。对双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在开庭审理时如双方当事人不再提出异议,便可予以认定”。从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来看,在目前当事人尚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其相应的举证责任和法官的素质与一步到庭的要求尚有差距的情况下,建立预备庭制度也是较好的方式。因此,从立法上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预备庭制度,仅符合各国民事诉讼的惯例,较好体现了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结合的原则,而且适应了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庭审效率和庭审质量的提高。

二、进一 步规范预备庭的运作。预备庭的运作包括预备庭的适用范围,预备庭的运作程序,预备庭与开庭审理衔接等内容。因现阶段对预备庭尚处于试行时候,对预备庭的适用和运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甚至超越了预备庭应有的范围,如前面所述的在预备庭上审查核证据、对案件作实质性审查、以开庭审理的程序代替预备庭的程序等等。因此,必须对预备庭进一步进行规范。

对预备庭的运作:开始。审判人员受理案件后,经审阅案卷材料,认为案情复杂时,即可适用简易方式传唤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到庭,并提前告知他们尽可能提供证据材料,开始预备庭。进行。第一,由审判人员或合议庭主持,按照原告及其诉讼人、被告及其诉讼人、第三人及其诉讼人的顺序,依次讲明自己的主张及诉讼请求、答辩及其反驳理由、参诉意见及理由等,并允许当事人之间相互发问,使当事人能充分暴露事实。第二,审判人员主持当事人相互交换证据副本、核对对方提供的证据,作出明确的认可或不认可的表示。审判人员依职权收集的证据,也应在这时出示并询问当事人的意见。第三,审判人员主持,由当事人提出争执点,规划审判的进行方式,并达成协议。终结。由审判人员进行小结,即,如当事人对本案争议焦点已达成协议,则予以宣布;如当事人未达成协议的,则整理焦点。宣布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指导当事人举证、限期当事人举证。预备庭要由书记员参加并负责制作笔录,由参加的审判人员或合议庭成员及当事人阅后签名确认。

三、建立预备庭结果的当庭报告制度。为了使预备庭与开庭审理更好地衔接,必须建立预备庭结果的当庭报告制度。所谓当庭报告制度,是在开庭审理时,将预备庭中确定的争议焦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和证据、各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担等内容,在法庭上宣读,并由双方当事人确认的制度。预备庭结果的当庭报告制度,既是对庭审的重点要点进行明确的制度,也是审核、认证的过程。经当事人确认无异议的事实和证据,法庭便可予以认定,同时按预备庭的审理要点和审理程序进行审理。

上一篇: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 下一篇: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纳税评估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