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内心的科学探究

时间:2022-08-18 11:07:46

走进科学内心的科学探究

走进科学课堂,随处可以见到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在热闹的探究活动中究竟有哪些收获?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科学探究吗?下面结合我平时课堂中捕捉到的一些片段来分析一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现场,遭遇“热情似火”的尴尬

浅尝辄止的尴尬 【课堂回放】〈认识液体〉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这四个液体除了颜色、气味、味道不同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点,现在就请小组的同学大胆的猜一猜?

生:四种液体流动的速度有快有慢。

生:同样多的四种液体轻重不同。

师:今天我们就来先研究“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由于器材限制,我们可以换个方法来比较。请同学们将蜂蜜、牛奶、油分别滴一滴到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从课堂教学看,教师看似采用了“探究教学”的教法,但教师提问只是为了引出心中的预设答案,学生的其他答案都被忽视了,所以探究活动以教师的专权结束。

热火朝天的效率 【课堂回放】〈降落伞〉教学片段:

师:大家想亲手做一个降落伞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尝试一下吧!

学生领取器材以后就忙开了,有的拿着塑料伞面边比划边和同桌讨论,有的会到其他组看看,走动随意,有的抢着动手,忽视了实验秩序,有的对研究的问题不感兴趣,学生可能在玩,干自己的事的,课堂上“好不热闹”。五分钟过去了,有的小组完成了实验,写好了实验记录单,有的小组没有完成实验。

自主探究就是完全放手吗?这样的探究有效率吗?这样的合作有意义吗?

二、静心思索,走进“科学探究”的内心

1、明确要求,实现探究的有效性。探究活动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但往往让老师头疼,因为学生一激动就会给课堂带来无序,如何使探究活动活而不乱?关键是要明确要求。例如:在《气温有多高》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温度计的结构有明确的认识,我给每个组发了一个,让学生观察。结果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温度计的构造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很多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让学生观察前,我没有明确需要观察的是什么,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学生研究就缺少了效率。所以第二次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先明确观察的要求,并要求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这样改进后,既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探究活动既开放又目标明确,效果明显。

2、有效交流,挖掘探究的深度。[情景再现]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老师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杯子里。马铃薯在一杯液体里沉,另一杯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杯中,在刚才沉的杯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杯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杯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

学生猜测:浮的一杯水是盐水。

第一位老师问:“这是盐水吗?怎么来验证呢?”

生:“烧一烧,如果有盐出来说明是盐水。”

学生动手果然烧出白色粉末,证明这杯是盐水。

第二位老师问:“你能确定老师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

老师提供糖、味精,把它们溶解在水中,放入马铃薯。学生做了,溶解了糖的水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溶了味精的溶液也能使它浮起来。

这时候老师问:“刚才老师的这杯水到底是什么水?”

学生说:可能是糖水,可能是盐水,可能是味精水,不能确定。

第三位老师:“那么让马铃薯沉的那杯水又是什么水呢?”

学生一愣,过了一会儿说:也确定不了,因为使马铃薯沉下去的这杯水有可能是清水,也有可能是淡盐水,也有可能是其它淡淡的水,浓度不够浮不起来。

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随着交流的层层深入,探究的深度也逐步体现了出来。第一位老师只是让孩子验证而没有深入交流。第二位老师开始意识到让学生探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再进行探究。第三位老师的提问很有深意,对科学的认识过程和科学的本质把握的也最到位。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从三位老师的课堂能发现,交流越有效,探究越有深度

走进科学探究的内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形成探究能力,让理性化的科学探究成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立足兴趣培养 发展数学知识 下一篇:小学本色课堂教学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