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时间:2022-08-18 11:03:30

浅谈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良好时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我就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充满自信。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课堂、生活中要时时关爱、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师的的一个眼神、微笑、点头,一个动作,一句欣赏的话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每当发现他们的有一点一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其实时时都在关注他,从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杜威认为:“应该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习得,通过习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呈现在模拟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他先让学生各自写出自己学号(1—40)的因数,交流后,引导学生按因数的多少将学号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只一个因数:1;第二类,只有两个因数,2、3、5、7……;第三类,有两个以上因数,4、6、8、9……,然后,问学生:“这三类数的因数各有什么特点,你能根据这些特点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吗?”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紧接着,教师提问:“那么,1叫做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有创意。“1是数里的单身汉。”全班先是一愣,接着都会心的笑了,“可不是吗,1最特殊,只有一个因数,而且是它本身。”“1孤零零的,不像质数和合数有那么多的家庭成员。”“1是快乐的单身汉,不要费劲去找它的因数。”这样把抽象的质数和合数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掌握了,也突破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知识难点。这样的情境课堂既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也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激发学生更强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三、提供独立思考的平台,指导学生“学”的方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指导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即知识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总复习《数的认识》时,由于本课要整理复习的概念较多,有整数的概念,正负数的概念,自然数的概念,这些概念容易混淆,比如正数和正整数、整数和自然数等,内容繁杂,而且距离以前学习新知的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我先告诉学生学习方法,(1)、想一想:小学阶段学了哪些数?并举例。(2)、写一写:用自己方式表示这些数的关系。(3)、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知识整理与复习。再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导学自己进行整理知识点,学生结合课本第40页的网络图进行课前自学,整理出知识,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与复习,掌握了整理与复习的方法策略:列出知识点——找出知识关系——建立知识结构图。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在整理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

四、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全班发表各自的见解,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再把学生零碎、片面的知识,经过教师适时精讲精练,点拨,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穿成一个“知识链”,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同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时,课前指导学生从“结合书中的两个竖式,说说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应该注意什么?”进行自学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就提出了“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当有余数不够除时,只能添零后继续除吗,能不能添上其他的数?”进一步反馈学生的学习程度,老师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这样突破了难点、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启发、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消化了学习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课堂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碰撞、分享,避免了少数优生的意见替代大多数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思考、达成小组共识,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学生学习潜能,进一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完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目的,以培养学习学习能力为手段,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我们学生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人本对话教学研究 下一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问题和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