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益导向下的企业高效管理

时间:2022-08-18 10:50:45

浅析利益导向下的企业高效管理

[摘 要]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利益始终是企业和员工的所最关心和追求的问题。如何实现企业高效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员工的能动性地发挥,而员工能动力的基本源泉在于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是否一致,这是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前提。

[关键词] 企业 员工 利益 高效 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最优化的首要问题仍是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问题,因为“利益是一切联合的基础”,无论是在何种联合,它都应通过“通过利益”来实现,“原则要对历史有所影响必须先转换成利益”。利益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杠杆,并成为人类相互联系的纽带。因此,高效管理的前提实际上是管理者运用各种手段,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最大程度的趋同,激发出员工的“能动性”,促成企业合力的最大化。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利益趋同机制

在企业中,员工一般是作为劳动力资源与企业产生关系,如果职工只能得到作为劳动力价格转化形成的工资,无缘分享企业利润,势必会减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弱化企业发展的内驱力,形成企业发展的“瓶颈”。要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调动和提高员工对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形成和加大职工对参与企业管理的责任感,就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员工、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利润分享、亏损分担的利益趋同机制。

ESOP(职工持股计划)是一种国外较普遍且有效的将员工与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企业命脉联系在一起的利益趋同机制,它不同于普通股在于,持股人或认购者必须是与企业有劳动关系的企业员工,其股份不能对外转让、交易或继承。

ESOP首先可使员工和企业以产权的关系连在一起,企业员工从无产者变为有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的主人,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劳资双方不平等的地位冲突,又有助于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其次员工从持股的企业不仅获得劳动收入,还可获得资本收入,提高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为此产生的能力效应。此外,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员工从股份中获得收益,同时也要承担作为股东对企业经营亏损承担风险,增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内在压力,促使员工监督企业的运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培养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经济利益是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基础,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万能药方。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与企业共进退,二者“不离不弃”,企业管理者还必须考虑非经济利益方面的感性管理,即员工归属感问题。

在其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一些成功之处,例如:建立专门机构,创造家庭和社区感,关心员工生活;通过在职教育,培训有才能的员工,为企业培养后备力量;建立专门解决富余人员的“第二人事部”;为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用人之长,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三、构建和谐的激励环境

实行业绩与奖金挂钩以激励员工是许多企业常用的激励模式。在现代管理中,引入适当的竞争,不管是对员工素质的提高,还是企业效绩的增加,都是有益的。但是,竞争并不是要员工之间单纯地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拆台,这样,有碍于企业健康和谐地发展,员工学会的更多的是勾心斗角而非创造效益,极易导致企业整体业绩的下滑。

竞争一般可分为企业的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企业的外部竞争,说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它更多遵守的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其内部竞争,主要指企业内员工或团队之间的竞争,管理者不能简单的像处理企业之间关系那样一味地崇拜“自然法则”,除此,还必须考虑到更为人性的“社会法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将员工的经济利益、非经济需求,以及企业目标结合起来,从“人本”中要效益――这是构建和谐竞争环境不可或缺的。

四、巧用“利益中介”抑制“逆反心理”

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是能动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存在物。特别是面对人生阅历有限的年轻的下属时,判断事物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这感性更多地体现在人的逆反心理上,领导越是说这样做,员工偏是不听,即使迫于压力顺从,效率也会打折。

逆反心不只是在面对上级领导时表现出来,即便面对自己的父母往往也是这样,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员工。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往往苦口婆心、好话说尽,可孩子听进去又有多少?话说多了,还容易招人烦,其主要原因,也就是逆反心理作祟。

有些优秀的领导对待下属也的确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换个角度,倒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的介人,来回避下属员工的逆反心理,让下属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建议,促进员工的正面发展,更好地提升工作效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年轻人从来不爱整理自己的房间,尽管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其整理,效果却不佳。但是,如果孩子为迎接自己第一次上门的女朋友而留下一个好印象,或是房子要出售,为买个好价钱,年轻人可能会主动整理房间。这二者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管理员工时,也可以运用此类方法,通过运用“利益中介”引导员工为己之利发挥“能动性”,促成管理者的即定目标。

总之,利益是人类用来反映人类客观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等关系的概念。它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回避的前提,其导向是一切经济管理活动指南针,追求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跳过利益,几乎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谭培文:马克思的利益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潘文富:领导的艺术:欲望管理[J].现代交际。2006(3)

上一篇:我国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湖南工程机械企业的R&D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