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入门浅谈(一)

时间:2022-08-18 10:48:53

古陶瓷鉴定入门浅谈(一)

有关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几个问题

1.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陶器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是江苏溧水县神仙洞遗址出土的粗陶残片,陶片长2.5cm,宽1.8cm,厚0.5cm。呈黑褐色,一面有粗糙的斜线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碳14测定年代其绝对年代为11200±1000年,它表明神仙洞遗址陶片的烧制年代不少于一万年。

2.东汉时期烧成真正的瓷器

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是从瓷器和丝绸开始的,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发明,发明的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距今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的小仙坛地区烧出了真正的青釉瓷器,经浙江考古所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测试,其胎土的成分、耐火度、烧结度、孔隙度已经脱离了陶器的范畴,具备了瓷器的性能。瓷器的发明确立了中国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

3.陶与瓷的区别

自东汉时期中国瓷器发明之后,陶与瓷即分为两支并驾齐驱、共同向前发展。二者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烧造原料不同,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讲,制瓷原料与制陶原料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使用的是由高岭土、长石或长石质岩石风化而成,陶器使用的是黏土或者河床沉积土。烧成温度不同,瓷器需要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从而产生莫来石结晶等强度和硬度很大的新物质,而一般的陶器(宜兴紫砂陶除外)使用黏土、沉积土,温度超过1100度以上,就会变形开裂或者烧成灰渣。胎土吸水率不同,瓷胎的密度大,空隙度小,烧成后基本不吸水或吸水率很低,而陶器缝隙大,吸水率高,长时间的浸泡还会变软坍塌。瓷器耐腐蚀、耐酸碱,敲之有金属的清脆声音。陶器熔点低,容易剥落,敲之声音发闷。

涉陶瓷收藏领域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陶器的收藏

陶器年代久远,除考古发掘之外,很难见到全器,民间虽有真品出土,但多为残器。陶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汉代的彩绘陶器,在灰陶上用红、白、橘黄等色画满了变幻流动的云气纹,充满了抽象的动态美。汉代的彩绘陶要防止后画彩,仿者通常会在光素无纹的茧形壶和带盖圆壶上后上彩,画的纹样十分逼真。汉代的黄、绿、褐等色的低温釉陶以及顺延下去的唐三彩、唐搅胎、宋三彩、辽三彩、元琉璃、明珐花、明琉璃、清琉璃等都属于陶的范畴,在中国陶瓷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陶器品种都值得收藏,当然所收藏文物必须开门,模棱两可的陶器不能收。

在陶器的鉴定上,当地的考古工作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亲自参与发掘,长期研究,熟知出土陶器的典型特征。烧造陶器的原料是随处可得,造价低廉,仿制者制的乡土仿品多以当地的出土物为摹本,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有不少仿品凭空臆造,怪里怪气的,收藏时应当留心。许多买家一到了人烟稀少的边远农村就放松了警惕,实际上哪里都一样,只要你不懂,蒙你没商量,经过作旧处理的陶器真假已经很难区别。近年有的仿制陶器连同旧器深埋地下,器表土虫爬过的痕迹都能做得出来,十分逼真!就像现在仿制的海捞青花瓷器器表甚至粘满了许多蚌壳类的海底生物,谁能想到这些蚌壳不是经年累月在海底形成的,而是用强力胶沾在新烧瓷器上的呢?

关于“老窑”瓷器的收藏

老窑瓷器也就是早期瓷器,相对于明、清和近代来说时间久远一些。一般把东汉至元代的瓷器称之为老窑(元青花除外)。

在早期瓷器收藏中应当遵循历史发展的脉路,收藏有一定代表性的历史遗存,起码可以归属到陶瓷发展史上某个阶段有代表性的窑或窑系的东西。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南方青瓷,隋代北方的白瓷,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北方的邢窑白瓷系统,或者其他能体现唐代“南青北白”时代特征的瓷器。还有映现大唐文明的唐三彩,都可入收藏之列。宋代宫廷统辖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当然最理想,如果找不到五大名窑可以扩展收藏窑系的器物:有北方的汝窑系、定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南方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建阳窑系。还可以扩充到四川、广东、云南、广西等地的地方窑,有的窑虽然在窑系以外,但还有一定的影响,代表了当地瓷业发展水平。收藏一堆谁也没有见过、谁也说不清楚的民间小杂窑是不太可取的,如果再有点真假方面的争议,就更不值了,谁也说不清楚的东西应当留给专业工作者研究考证,作为业余收藏显然不太合适。

初学者应当特别注意各地方新做老窑瓷器,老窑瓷器烧造技术含量不高,对原料和窑炉条件的要求也不很严格,只要使用柴窑并重复过去的手工制坯过程,同时参照当地出土物认真模仿,基本上可以仿到八九不离十。现在个别仿名窑制品已经能做到九成以上的逼真程度,一般很难看出破绽,如唐三彩、唐搅胎、仿宋、元、明龙泉窑,仿宋定窑,仿宋,元钧窑,仿宋耀州窑;仿宋、元景德镇影青,辽三彩、辽白瓷等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大批高端仿品出现。

元、明、清瓷器的收藏

明、清瓷器的收藏是近现代世界范围内收藏的热点,百年来热度丝毫未减。多年前笔者曾听国外拍卖界人士称中国明、清官窑瓷器是“永远不落的太阳”,当时还不理解,觉得小题大做。现在回想这句话还真有些道理,如今稀有的明、清御用官窑上千万元已很常见,顶级精品价位更在亿元之上。

二十多年来景德镇元青花的热度随着2006年初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2.3亿元成交,达到瓷器拍卖历史的巅峰。2006年10月在景德镇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国内代表来了将近400位,除了一小部分博物馆专业人士和大学教授以外,全都是元青花爱好者和藏家。有的一个人就拥有100多件完整无缺的“元青花”大器。笔者没有见到实物,不便发表任何议论,但足以说明人们对于元青花的挚爱达到了痴迷,甚至癫狂的程度。当今的元青花不仅在内地,中国台湾、香港、以至于欧美等地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在民间的收藏家们,绝大多数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景仰,在看不到真东西的情况下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倾其所有的财产和精力搜寻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精神令人钦佩。但事实上元代统治阶级作为蒙古贵族崇尚的是白色,有元代枢密院官窑印记的“枢府” “太僖”款的瓷器都是卵白釉。所以元青花、釉里红虽然闻名世界,但烧造数量并不多。目前为各国专家们考证认可的元青花全世界的总藏量,包括海底打捞出来的小件、品质粗糙的器物算在一起大约在350件左右。历史的遗存物无外乎传世、窖藏、出土、海捞这四个渠道,理性的藏家对来源不明的东西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相同的品种无节制地反复涌现,数量越来越多,收藏者应当慎重!现在到处是人物故事纹的元青花大器,事实上来源可靠的画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大、中型器物特别少,据全世界已经发表器物统计总共8件而已,而现在我们看到市面上画人物故事的元青花大器800件也不止。

元代以后的景德镇明、清官窑持续了543年,五个多世纪的时间不断创造辉煌奇迹,令人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和集中收藏了绝大多数明、清传世官窑,这一大批流传有序、出处清楚的旧藏器物,可谓官窑标准器,向人们提供着最可靠的鉴定依据。这两个故宫至少有几十万件明清官窑标准器可以比对,不像元青花可以比对的器物少得可怜,所以现代仿的元青花乘隙而入是很正常的事。明、清官窑瓷器根据时代的早晚、品质的高低、稀有的程度,相互之间价位差距很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由选择。元代以来景德镇有数不清的民间窑场生产民窑瓷器,特别是明中期以后官窑与民窑相互激荡共同发展,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瓷器在写意画装饰方面超过当时的官窑。所以说只要是元、明、清瓷,只要景德镇所出,无论官窑、民窑都有收藏价值,明初永宣青花、空白期瓷器、成化青花、斗彩,嘉万青花五彩;过渡期瓷器,康雍乾青花五彩、粉彩、颜色釉等都是历来收藏的热点。当然更是新仿的热点,由于历史的原因,真正落到一般人手中完整无缺的官窑名瓷,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呢?鉴于此,如果有条件不如去找残器标本,或者出土残片,虽然不具备完整性,但其真实性、历史性、文化内涵的价值并不低,尤其是鉴定方面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瓷胎的断面,其研究参考价值比完整器更高。北京民间有一批眼力不错的藏家,就是从捡瓷片开始积累经验。瓷片是从瓷器的骨头缝里往外学,基础扎实,印象深刻,比买经过伪装的完整器从外往里学,要少花钱,少走弯路。民间古董市场早在1990年前后就有“新加坡”之说,新(仿)、加(假)、坡(破),现在连破的真品都不多了,有些破损的残器也是新仿的,许多残片也是新仿的。追求完整的器物的愿望可以理解,但是现实是相当严酷的,连瓷片都作假更何况完整器!(未完待续)

上一篇:《80后终极回忆录》荣登原创风云榜榜首 下一篇:珐华器缘何远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