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权转让优先权的理解

时间:2022-08-18 09:55:29

关于股权转让优先权的理解

一、股权优先权的概念

股权优先权是指有限公司的股权发生转让的时候,其他的股东在相同条件下享有比非股东优先购买该部分股权的权利。我国《公司法》第七十四、七十五和七十六条对股权优先权制度做出规定。

股权优先权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先,股权优先权是发生在股权转让之时。股权优先权是在股权转让的特定情形下,才会发生有优先权适用的情形。而且这种转让是发生在股东向非股东转让的情况下才会有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对于股东内部的转让,公司法给予自由的保障,“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没有任何的限制条件。其次,股权优先权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适用。股东优先权并不是股东随意的行使,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只有经过多数股东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才有优先购买权。同时,公司法也赋予公司章程对股权优先权任意规定的权利,“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再次,股权优先权适用于特定的转移情形。股东优先权并不是发生在任何股东对外转让股份情形下,例如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就排斥了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其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股权优先权也并不是对所有的行为符合条件的对外转让都可以适用,而是必须面对特定的行为,才会发生适用的效力。

二、对关于股权优先权中“转让”的理解

关于转让的范围,公司法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优先权制度下的转让,在范畴上应该是股东向非股东的转让,行为内容上应该包括股东的目的和股东意志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股东的所有权主体转移,主要有代表主要是以下几种:

1.有偿的转让行为。偿转让是在具有对待给付的情况下,股权的非股东受让者获得一种取代原股东地位的一种可能。在股权优先权理论涵盖之下,转让仅仅是股东与非股东之间的转让。股东之间的转让,坚持的是转让自由的原则,被限制在股权优先权的范围界定范畴之外。2.股东的赠与行为。与是所有权行使的一种方式,股东关于股权的赠与,也只可能存在两种可能,其一是赠与其他的股东,这种赠与,没有违反股权优先权这个“目的性”规范,不会破坏公司的社团性,对于这种股东间合意的破坏,公司法给予了容忍,在股权优先权的层面上,股东的赠与行为应该作这样的理解:是股东对非股东的赠与。3.股东对股权的抛弃。股东的抛弃行为也是实现其权能的一种方式,股权的抛弃,是否应该纳入股权优先权的视野,主要的就是要界定这种抛弃所引发的“股权先占”能否与股权优先权“制度目的”的关联。抛弃的后继行为可能引发股东组成的变化,并可能影响公司的稳定,不能排除优先权之适用。4.法定原因引起的股权的转移。权转让的法定情形,主要包括继承、离婚等引起的财产主体的客观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以股东的意志为“诱因”,但是改变却也引起股东人数合组成的变化,有限责任公司的稳定性受到挑战,从而引发股权优先权适用的思考。

四、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及其限制

(一)股权优先权的适用

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应该是根据股东是否有影响公司存续的故意存在并依据故意是否是造成了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为条件;股东股权转让的故意是破坏股东间合意的行为,并可能引发对公司的损害。1.股东的有偿转让行为。股权的有偿转让是股权变动中最普遍的行为。股权的有偿转让,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具有优先购买权。这个“同等条件”包括(1)转让的数量;(2)转让的价格;(3)转让的履行期限;(4)付款的方式和地点等。在股东的有偿转让情形下,股东的所有行为当然是股东的意识行为,那么股东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章程的一种合意的一种破坏,也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并可能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社团性,因此股东有偿转让的行为,应该适用优先权。2.股东的赠与行为。股东的赠与行为是股东的有意识的行为,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而赠与也必然会引发股权的转移。在赠与转移的情形下,会存在善意转移和恶意两种可能。在善意的情况下,股东的赠与也会对公司章程合意的违背,因此股东转移股权的行为就要受到契约合意的制约,股东的优先权得以行使;在股东的恶意行使的情况下,不仅有违反公司章程的合意之情形,也是对公司对诚实信用原则抛弃,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到公司的稳定性,必然受到混合调整模式的干涉,更应该保证优先权制度之适用。3.股东的抛弃行为。物权人抛弃权利时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侵害他人权利。就像废车就不能抛弃在闹市当中阻碍交通,患禽流感的家禽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妥善处理而不得任意遗弃一样。通过类推作为“民事绝对权利”的股权的抛弃行为同样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因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事先在章程中的合意,股东有义务在公司存续期间保持股权的有效。对以抛弃权利的方式恶意行使股权的行为效力如何认定,都适用权利公示和公信原则,遵循权利外观主义。股权抛弃行为一旦生效则将向全社会产生效力,股权立即进入公共领域,所有人都可能会因为“先占”而成为公司股东。不确定的社会公众基于对股权的拥有,会使公司的稳定性受到挑战。尤其在股东出于恶意抛弃股权、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时,法律应当对行为人加以惩罚性的限制,以充分填补由于股东的抛弃行为引起的损失,并遏止此违背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的不法行为。

(二)股权优先权的适用除外

1.继承行为。继承的发生是在股东死亡为条件的,“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律制度演进至今,无益之决定因历史的选择而退出法律舞台,而有益的经验也随历史发展而积累沉淀。法律要求行为成立与其效力尽可能同时,受自然规律所限,因为人不可能在死亡上做出选择,因此由于死亡引起的继承也就成为 “法定条件”,要求公司的股东对这种股权的转让而不得行使优先权。2.因为离婚等而引起的股权分割行为。因为离婚等引起的财产分割,是否适用股权优先权,我国的《公司法》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坚持“法不禁止便为可行”似乎不甚妥当,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排除当事人的故意,但是因此而引起的股权分割,却不是股东的直接故意,也就不应该成为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对象。但是,如果股东的上述行为是以实现规避股东优先权为最终目的,则股权优先权得以适用。但是这种适用要求股东要有切实的证据,还要求股东不得以任意借口扩大适用。3.其他法定事由引起的财产分割。对于法律行为的事由,很难通过列举而穷尽,一切排除主观之故意,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股权转让,其他的股东都要给予“容忍”,也就是要保持对这类股权转让的优先权克制。诚实信用原则的信奉、公司社团性之维护,私法公法化之调节机制,都要以实现股东间的公平为主要依据,保障优先权的正确适用,也确保优先权适用除外的“应然”领域。

上一篇:小议文艺活动策划 下一篇: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