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时间:2022-08-18 08:27:02

浅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摘要:

本文以感官要素为切入点,对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的现存问题及居民对公共空间夜景观的具体要求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主要从视觉夜景观方向对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设计进行研究,试图提炼出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方法。

关键词:视觉夜景观居住区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是夜景观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在夜晚在小区公共空间为居民营造诸如散步、娱乐、休闲等氛围,满足居民夜晚最基本的生活、休闲需要。

1、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的分类

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城市夜间环境进行的二次塑造,是包括视、听、触、嗅觉元素和行为心理的一门综合艺术。

1)视觉夜景观

视觉夜景观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的感受和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人对外界环境的信息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

,因此视觉夜景观的含义就是强调视觉在景观体验中的主导地位。

2)听觉夜景观

听觉景观不同于听觉环境,听觉景观强调景观的可听性,为声音等要素被人感知并在人脑海中形成意向,体会到景观的意境美。例如风吹树叶的声音,鸟鸣虫叫的声音,水景设计中层层跌水的声音,在夜间由于城市噪声影响降低,这种听觉感受总是能引起人的注意力,扩展想象力。

(3)嗅觉夜景观

嗅觉夜景观在本文中是指人们在夜间环境中所感受到的,令人愉悦的气味环境。嗅觉夜景观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植物天然的芬芳。夜间温度降低,环境寂静,人的嗅觉比白日更加灵敏,更能发挥植物芳香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如芳香音乐喷泉等新兴的嗅觉景观。另外在规划设计中减轻垃圾臭味、油烟味、油漆味及汽车尾气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也是嗅觉夜景观的辅助方式。

(4)触觉夜景观

触觉夜景观主要通过植物、小品设施及铺地等质地的不同,使人产生不同的触觉感受。例如墙体、花池、坐凳及步行路等设施所用材料的不同,给人的触觉也不尽相同;人们在玩耍时,将手与喷泉或水流中的水接触,不仅可以感受水在手中的各种感觉,还可以感受水系产生的气息环境。这些景观在夜晚环境的衬托下,增加了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的魅力。本论文将针对北京市七个居住小区进行夜景观研究。

视觉是人各种感官体验中最重要的方面,笔者将以视觉夜景观为主调研研究。

2、现阶段居住区夜景观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若干小区的调研,现阶段居住区公共空间夜景观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视觉上,照明没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展现居住区建筑和景观的风貌,或者说人工照明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融入到环境设计的之中。灯具在造型上普遍缺乏细致的设计,导致形式美和技术手段相分离。其次,缺少认真的规划和设计。居住区内的照明无非是在主干道上使用路灯,支干道上使用庭院灯,草坪使用草坪灯,没有重点,没有层次,导致环境效果大打折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数居住区在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夜景照明因素,而是等居住区的土木施工基本结束后才去埋线装灯。导致开发商不注重夜景建设的另一个原因是,买房的人看房时间都会选择白天,在自然光下欣赏小区内的环境,很少会考虑到夜晚环境是否优美。再次,很多居住区的照明设施只是沿用周边城市道路的照明,这种简单的做法抹煞了不同环境的性格差别,使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照明尺度不再亲切宜人。第四,后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不完善。由于各种原因破损的照明灯具不能及时更换,更谈不上对照明灯具进行定期的清洗和维护,导致照明设备的功效下降,照度下降。

听觉上,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车辆的拥有者呈大步上升的趋势,这些车辆的剧增成为居住区噪音的主要“贡献者”,噪音加剧的同时人们喜欢的自然声也开始不断流失。怎样保留和引入居民喜欢的声音,控制、降低和消除居民讨厌的声音,是值得设计师思考的问题。

触觉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居住区内尤其是高档居住区,对于材料的使用还是比较讲究的,呈多样化状态,基本可以满足居民的触觉体验。

嗅觉上,居住区内对于常绿景观的考虑远远超过对于花香的考虑。多数小区基本没有或很少有种植花木,不能很好的激发居民的嗅觉体验。

以上问题现今的小区中大量存在,其中视觉夜景观问题最为突出。

3、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设计的营造

1)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设计基础研究

视觉感受主要来源于 “光”的支持,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日景与夜景的主要差别是照明的光源不同。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不仅包含视觉元素,还涵盖了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一个具有良好创意,并且视觉效果和氛围都十分到位的夜景观能给居民带来极好的视觉享受,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对居住区视觉夜景观的构成要素及居民的喜好有所了解。包括视觉系统工作机制的把握;光源特性的把握;影响视觉夜景的因素的把握;照明手法及照明工具应用的把握等,除了满足基本照明外,创造环境的氛围,使居民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a)光源

由于夜晚的天然光线太微弱,所以人工光对夜景观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光的光谱相对来说恒定,并且显色性好,能真实地显现景观的颜色。而不同的人工光源成分差别很大,显色性也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设计的需要进行选择。在视觉上,白天属于明视觉状态,夜晚则处于暗视觉状态。因此对于同一景观在相同亮度下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白天,周围的环境是亮的,人们可以看到景观的全部。晚上,周围环境是黑暗的,人们看到的只是黑暗背景前面被照亮的局部。白天自然光的照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景观的光影和立体感表现为光在上、影在下,有阳面阴面之分,而且随着时间和天气的不同有规律的变化,这是人们不能控制的。夜晚,人工光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任何位置,光和影都没有固定的图示,当然也没有阳面阴面之分,而且灯具的品种、光色、投光方式机安装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和调整,还可以通过光和色的层次来突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特征和细部造型,这是自然光无法比拟的。加上夜幕的掩蔽作用,人们看到的只是最精彩的部分。

b)照明的分类

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的需求分为基本功能、感官信息和精神文化审美需求 3 个层面。与此相对应,居住区公共空间照明分为安全照明、功能照明、景观照明3种类型,其中安全照明、功能照明属于基本功能照明,而景观照明则兼顾感官信息和精神文化审美需求,是视觉美的创造并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Ⅰ) 功能照明

功能照明是指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从事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照度要求的照明,以提高光效,降低眩光,保护光源不受损坏为目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节能和装饰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内的功能照明主要有路灯、嵌墙灯、地埋灯、水下射灯、投射灯。其中路灯是居住区夜景观中最常见的灯具之一,主要用于居住区的主干道,道路两旁的交通照明。嵌墙灯主要用在住宅建筑上,一来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二来也可以美化墙体,起到装饰的作用的。地埋灯因具有防水、防尘作用,坚固耐用,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用于居住区中心广场、梯步和重点照明的地方。水下射灯,用于水景照明,起到明确水面位置以及增强水景的层次等作用。投射灯这是一系列的大面积照明灯具,灯具外型新颖,多用于投射雕塑、广场及绿化植物等地方。

(Ⅱ) 景观照明

景观照明主要起着美化、烘托、渲染景观设计效果的功效,同时兼有部分功能性照明。通常用于装饰性重点照明或是外观照明,不但灯型自身美观好看,而且灯型、灯光、灯的位置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内的景观照明主要有庭院灯、草坪灯、装饰性灯。庭院灯和草坪灯也是居住区夜景观中最常见的灯具。庭院灯主要用于居住区的支干道,因其高度不太高,比较接近人的视线高度,因此它自身的美观和颜色会对居民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庭院灯除了满足其功能照明外,更多的趋向于展示其艺术的观赏性。草坪灯主要用于居住区的草坪植物及小径的夜间照明,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装饰性灯在居住区内比较常见的是住宅建筑入口两侧的壁灯。

c)观者

观者(居住区里的居民)是视觉夜景观的主体,视觉是居民感受夜景观最直观的方式。视觉主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环境氛围的变化以及居民即时心情,都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视觉体验。由于视觉体验具有多变性,视觉夜景观的好坏也就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只能以目前普遍接受的美学标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优化居住区夜间环境,满足居民多样的体验需求。

d)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组成视觉夜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 ,包括居民锻炼、休闲娱乐等所处的小区绿地、道路、小品等。夜晚,灯光附着在实体的物质环境中,形成夜景观来满足居民视觉体验。物质环境由于材质的形状、大小、表面光洁度的不同,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不相同。

光、观者和环境是居住区视觉夜景观的构成要素,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光与环境的组合创造了视觉体验的客体,居民是必不可少的主体。主体是客体存在的意义,客体是主体视觉体验的前提。人的参与使得灯光与环境组合的夜景观具有了意义。灯光与环境结合的好坏同时加深了人的主观感受,即满足了活动需要又陶冶了情操。同时人本身也成为了夜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参与使夜景观更具活力。总之,光、观者、环境共同构成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视觉夜景观。

2)居住区公共空间视觉夜景观的营造

a)主干道的营造

居住区主干道一般要同时满足机动车、行人和自行车的需求,路宽约为 5―25 米左右,它将城市机动车交通干道与小区连系起来,是城市级道路和居住区的中介。这要求主干道照明具有明确的引导性。光源一般选用高压钠灯或者金卤灯,这取决于住区的具体环境特征,人流量大的道路可以考虑选用显色性好的金卤灯。照明器选用截光型灯具为宜,尤其是靠近住宅楼的灯具必须有良好的遮光措施。灯具可采用灯杆式照明,灯高 4―10 米,间距 20―30 米左右。照明器的悬挑部分一般为 0.6―1 米,也可采用庭院灯的形式,不设悬挑,单侧、双侧对称或双侧交错布置都可。这类照明设施本身在白天对环境影响很大。因此,灯具的形式、高度、光色以及照度灯,应与周围的环境充分协调,以免破坏照明的整体效果。

b)次干道的营造

居住区次干道路宽一般为 3―10 米,以行人为主,当然有些小区也会让机动车通过,而且被占作停车用。灯具一般选用庭院灯,造型简洁而不奢华,符合居住区的特点,灯高 3―5 米,其中 3―3.5 米为宜,间距 15―25 米左右单侧或双侧交错布置,给人幽静舒适而又略显活泼的感觉。次干道的照明方式不单单要考虑它的照明功能,也要兼顾其观赏性。明暗相间赋有韵律感的次干道更符合居住区的气氛。光源可采用白炽灯、荧光灯和金卤灯。次干道的灯具有时需要作为一种装饰来点缀环境,这时可以选用一些造型别致的照明设施,即使在白天,也可以作为景观小品供居民观赏。

c) 草坪的营造

草坪一般采用草坪灯进行照明,在居住区内适当草坪灯使用可以调节夜间环境气氛,但不要过多或过亮,以免破坏静谧的公共空间。为了保持草坪宽广的气氛,草坪灯灯高一般 0.4―0.8 米,间距 4―8 米,安装应注意避免眩光射入人的视野。灯具的造型应赋有艺术性,使灯具本身融合到景观之中。如果不是塑造强烈的秩序感,在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将草坪留黑,留黑与照亮的统一运用,可以形成有韵律美感的图案

d)重点照明的营造

(Ⅰ) 植物

重点照明包括植物、景观小品、水景等照明。对植物进行照明,一般采用地投的方式,在树木的下方或者侧方对其进行投射,照明表现方式应比较温和,避免使用强烈的色彩。考虑到居住区的特点,一般不对树木较高位置进行照明,如因整体环境的需要,必须如此,也不能直接将灯具安装在树杈上,以免对树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可以考虑在树旁设置灯杆来安装灯具。还有一种照明方式是树木作为投射主体的背景出现,他们仅仅是主体的陪衬,利用余光

照亮一点即可。其它植物照明方式在居住区使用时应慎重。植物照明光源常采用汞灯,既起到节能的效果,又可使植物的颜色更加碧绿鲜艳。

(Ⅱ)水景

水景是居住区环境当中非常特殊的元素。人类具有亲水的天性,水令人感到舒适、愉悦与健康。水作为一种特殊介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使它的照明显得更加特殊。水的形态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静水在居住区内主要表现为水池或流动极为缓慢的溪流等,我们可以利用水面反光映照近旁的景色,避免让光直接射到水面上,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图 54)。喷泉、跌水等动水在居住区应用的比较少,比较高档的小区也可见到。喷泉照明,可在喷口后面或水流落下的地方安装投光灯具,由于空气和水的不同折射率,灯光在进出水柱时产生二次折射,可使水珠晶莹明亮。跌水,可以在阶梯底部安装线状光源

(ш)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的种类繁多。照明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特点来确定。比如标识性小品可采用地投的方式照明;装饰性小品如雕塑、壁画等应当采用专门的泛光照明,根据所要表达的内涵来设计照明,突出立体感和思想性。在合适的场合,照明设施尤其是道路照明设施应该与公共设施的设计融为一体。这符合“整体化设计”思想,并有利于降低成本。比如标识小品、座椅、垃圾桶等设施都可以和灯具的设计统一起来,令它们风格一致或协调。有时候,灯光小品直接作为装饰元素出现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它们也是照明设施的一部分,但是要和周围的环境景观结合紧密。当然照度方面也要有所控制,不要打破居住区安静祥和的氛围。

4、结语

“家事一个人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居住环境是人类家园空间的外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处,休憩与交往的场所。疲倦于钢筋丛林生活的现代都市人群渴望拥有一个绿色、自然、休闲、舒适、平静的景观环境。居住区夜景观环境往往是我们设计人员忽略的地方,如何创造一个颇具特色的和谐夜景观环境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上一篇:慢性胃炎的名老中医辨证分型及验方 下一篇:建筑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