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民间美术的文学价值探究

时间:2022-04-26 10:00:59

东南亚民间美术的文学价值探究

摘要:民间美术是大美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贮存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因素。东南亚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特征,其民间美术灿若群星,自成体系,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文学是获得纯正审美趣味的内在本源,文学性存在于艺术话语的表达、叙述、描写、结构、意象的思维之中,深入探究东南亚民间美术的文学价值,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关键词:东南亚;文学价值;民间美术;审美

文学和美术一直以来都是最活跃和最具有文化精神的文艺类型,人类的涂鸦冲动和诗文禀赋,自古就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美术则诉诸视觉表现的审美性,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一、文学与美术的血肉关系

在所有文艺门类中,文学是位于于首位的,文学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语),这是因为它的表现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力度最为强烈,且社会作用非常之明显。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是一个时代思想和精神的集中表现,任何艺术门类无不受到当时文风的影响。美术泛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诉之于视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文学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文字,然而众所周知,文字最早源于图画,以美术的形式产生,譬如中国的文字的产生,最初就是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各种图形。换言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文学与美术早就已经有了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文学和美术虽然属于不同的文化门类,但它们都受到相同的艺术规律影响,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及相似点。文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较自由地、多方面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从而对美术产生巨大影响。美术可以根据文学提供的题材和情节来进行创作,直接而具体的描绘与显现社会的图景,在审美表现手法上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认可。美术和文学还有一种更加内在的联系方式,这就是诗与画的相互融合,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构成一个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的有机整体。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就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中国宋代文豪和文人画家苏轼苏轼更是在评价王维时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文学里有美术的的美,美术里有文学的韵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美术历来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之说,美术可以为文学添枝加叶,增加文学作品中的美术意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伯敏先生说得好:“美术与文学的关系,就是菜与油的关系,白铁锅炒青菜也可以吃但是不好吃,加了油水炒,就好吃了。”中国当代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在谈到自己的从艺之路时也曾谈到,自己喜欢李清照、李煜、李商隐,一直想成为一名有力度的作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走上美术绘画之路,但其内心精神上一直要攀援的,恰是鲁迅那样的文学高峰。

二、民间美术的文化特质

在美术的海洋里,民间美术可以说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分支,她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用、行当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斗争中,民间美术反映着人们对生活的感受、爱憎和愿望,贮存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因素。《辞海》里说:“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以家族或师徒的方式进行传承,在题材、造型、色彩和技法的传授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将一种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趣味和标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可以说,民间美术凝聚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国家人民所理解的真、善、美,正像马克思说的:“在某种意义上还存在着一种规范和不可企及的标本的意义。”民间艺术就地取材,因材施艺,非常强调实用性与审美性,传承性与创新性以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三统一,充满诗性智慧,拙中见巧,与文学精神妙合而凝,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当之无愧地成为民众自己的“大百科全书”。

三、东南亚民间美术融艺术性和文学味于一体,构筑纯出美的场域和境界

东南亚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东接太平洋,西毗印度洋,南临澳大利亚,北与中国接壤,各个国家多数文化相通,风土相近,但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特色。总体而言,东南亚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地方,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灿若群星,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东南亚国家大多笃信宗教,因此民间艺术的宗教色彩都十分浓厚,常运用象征、寓意和祈望等手法,将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审美意志结合起来,最终达到装饰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如泰国的民间绘画,多取材于一个个佛教故事:菩提树下诞生、萨唾太子出游、三魔斗法、六象朝拜、舍生喂虎、舍生贸鸽、鹿王本生等,也有直接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叙事史诗的,当中有许多情节性的描绘,体现出绘画的文学味。同时各种民间传说、生活故事、叙事长诗、歌谣曲艺等民间文学也与民间美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存在的时空场景,反映出泰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途径,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思想,构筑出美的场域和境界,形成了基于民间文化沃土的情感宣泄渠道和审美表达机制。文学与美术都是人们心灵的内在表达,民间美术所呈现的是个静观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运动,一个民间美术师要超脱匠人而成为真正的艺术,就必须从姐妹艺术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而首先要请教的便是文学。因为文学是获得纯正审美趣味的内在本源,文学性存在于艺术话语的表达、叙述、描写、结构、意象的思维之中。在民间工艺美术表现上,东南亚风格同样继承了自然,单纯而又质朴的“纯正的文学趣味”,大到空间造型,小到细节装饰,都体现了对民间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手工艺制作雕琢的崇尚。东南亚的民间工艺美术集各类装饰特点之长,强调传统性与现代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衍生与综合,更是对东南亚本土文化和自然条件的自觉选择。她们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精神在文化上的反映,有着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充溢着特有的文气和格调,处处闪烁着美好的文学情怀和睿智灵动的审美品质。沉淀着东南亚人民的生活经验和乡土智慧,保持了一分纯朴刚毅和逍遥自在,譬如老挝山地部落的民间刺绣,独出心裁,讲究纹饰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以丰富的创造力表现出惊人的装饰趣味,为自己民族所独有,将老挝人民质朴而自然的审美取向有机地融入到衣食住行、耕牧渔猎、春耕夏耘及秋收冬藏的生活场景和时空坐标之中,展现出极具文学特质的纯情之美和恣意之术。

结语

文学与美术,前者将形象诉诸与想象,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从形式到内容两者殊途同归。东南亚位于世界地理的要冲,是一个各种文明交汇聚和文化艺术多元的区域,探究其民间美术的文学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剖析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以及加强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艺术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为. 文学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2]蒋廷瑜. 铜鼓是东盟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课题《广西与东南亚民间美术的交互与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FMZ021)。

2010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东盟艺术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融合与对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1010LX199)

上一篇:从受众的心理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 下一篇:东北秧歌的艺术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