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的心理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

时间:2022-10-11 12:20:30

从受众的心理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受众心理的了解及分析来谈主持人应如何提升自身形象、恰当地使用语言、语气以及情感的把握,从这三个方面来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关键词:受众;电视节目;主持人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与人格素养都有所提升,而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到底需要哪些条件?最直接的评判标准就要看观众的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来谈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形象、语言和情感把握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受众的定义

受众,最初是指演讲的听众,后来观看戏剧、体育竞技的观众也被纳入其范围之内。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在羊皮纸上印刷了《圣经》,使受众的意义得到实质性扩张。信息通过机械复制,受众的数量大大增加,受众也不再需要和传播者处于同一时空内。现在意义上的“受众”,是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指的是报刊、杂志等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电影的观众等。很明显,受众是与社会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产生特定信息联系的社会群众。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主持人便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主持人就像一条鱼,如果失去了所必需的水,将无法生存,这个简单的道理便可清楚地诠释两者的关系。

近些年来,不少的电视台都将收视率定为一档节目是否生存的重要标准,根据收视率推行末位淘汰制,所以受众与主持人息息相关,要摆正和受众的关系,做到平等相处,坦承对待,从而赢得观众的信任和爱戴。

二、受众的心理特点

电视节目的受众有人数众多、地域广阔、需求差异明显等特点,受众个体千差万别,但是把受众看成一个整体是有共性的,要使电视节目传播的方式和信息被受众认可和接受,就需要了解受众并把握其共性特征。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电视行业中,收视率成为生死攸关的大事。为了追求高收视率,电视节目从内容到时间安排,无处不体现着“尽最大的可能来满足最多的受众需要、符合最大多数的受众口味”的原则,这样,研究受众的心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中央电视台在回答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是否会离开实话实说栏目时,是这样回答:“崔永元的去留不仅仅是崔永元和央视领导的事,全国观众的意见和态度将成为左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受众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无比的重要。没有了受众,主持人便失去了根基,所以对受众心理的研究应该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的起点。

(一)受众的求新心理与主持人形象塑造

求新心理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基本要求。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越新鲜、奇特和富于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心里的愉快与兴奋,促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感知的兴奋和理解的自觉。追求新鲜感是所有受众的共同愿望。打开电视,节目的新版面、新颖的节目形式、独特的节目内容等,都会引起受众的注意、激起他们锁定节目的欲望。这种心理同样作用于主持人身上,就外部形象来看,主持人新的面孔、新的发型、新的服饰都会刺激受众的感官,可以激起受众收看节目的兴趣。所以主持人的形象是和受众评价相联系的,是主持人的表现与风格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反映。

主持人形象的成功塑造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主持人自身形象的素质,这是基础。第二,对节目形象的自我理解和把握程度,这是关键。主持人自身形象与节目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主持人自身形象取决于节目形象,同时主持人自身形象又反作用于节目形象。主持人虽然是以个体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但在整个节目进程中所体现出的是与节目风格相一致的特征。有些主持人过分强调自身形象的塑造,甚至将自身形象凌驾于节目形象之上而脱离节目形象本身,这样的主持人形象自然会大打折扣。第三,受众的主观感受。其中,受众的主观是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当今媒体的竞争就是争取受众的竞争。因而得到受众的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又是最终的检验者,因此,可以说受众认同是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受众的求同心理与主持人的语言运用

受众的求同心理就是受众在对视听对象的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视听对象所感动、所吸引,从而在受众与视听对象之间,从情感、意志到思想达到契合一致。这时受众与主持人才能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这就要求主持人需要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来达到这种效果。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是弹琴人心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有发声器,才会共鸣。”通过合适的语言、适当的语气来寻找与受众发生交流的共鸣点,真正让受众受到感染。如果是语气生硬的训导、虚声嗲气的亲昵、冷漠苍白的叙说或有气无力的讲述又怎能体现出内心的真挚呢?受众所期待的是充满热情的声音,可以表达出人们之所想、人们之所急、人们之所爱以及人们之所恨。他们愿意听到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他们愿意接受直入人心的真实情感。所以根据不同节目的要求,主持人用不同的基调、语气和富于变化的声音来迎合节目需要,发出最强有力的时代声音。

(三)受众的求情心理和主持人的情感把握

要想使传播取得最大的成效,必须缩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受众对媒介的要求不再限于信息传递与宣传教育等表层感受,而更深入到内心的情感交流,主持人不仅应有理性分析的一面,还应有感性的一面,情感需求则成为受众心理逐渐成熟的一种体现。因此,主持人应当在节目中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情感表现力,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同时,受众情感的理解与尊重也可以表现出主持人可亲可近的形象。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主持人有三个层次:入眼、入脑、入心。想要做到“入眼”不难,很多主持人都可以做到这个层面,部分主持人通过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达到“入脑”的层次,但是要想成为优秀的主持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最后一个层面“入心”,这也是最难的。所以只有通过了解受众心理,进而感染受众,最后融入受众,真正走到受众的心灵深处,才能达到“入心”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更加富有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将电视节目所要传播的心理准确的表达出来并让受众接受,这样才是一名优秀主持人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颂著.播音主持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陈虹著.节目主持人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苗语桐,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2008级播音主持专业

上一篇:浅谈中国存量电影现象 下一篇:东南亚民间美术的文学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