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时间:2022-08-18 04:08:36

可圈可点的做法

点点死了。玲玲早上去看它的时候,它躺在窝里一动不动。玲玲用手去摸,发现它的身体硬硬的、凉凉的。玲玲慌了,“哇”地哭了出来:“我不让点点走,我还要和点点一起玩儿!”

“点点”是爸爸、妈妈在玲玲4岁时给她买来的两只小仓鼠中的一只。因为这只小仓鼠太小了,又是“女孩子”,所以玲玲给它起名叫“点点”,而另一只稍大一点儿的“男孩子”则起名叫“皮皮”。妈妈告诉玲玲,如果你喜欢它们,你就一定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它们,因为它们那么小就离开了自己的妈妈,太可怜了。

4岁的玲玲很听话,每天都帮助妈妈照顾点点和皮皮。两个月之后,点点当妈妈了,生了4只小宝宝。看着小宝宝们一天天长大,玲玲高兴坏了。

一晃儿两年过去了,点点陪伴着玲玲一起长大,它已经成了玲玲生活中的一部分,玲玲从来没有想过点点有一天会离开自己。

妈妈抱着伤心的玲玲安慰道:“宝贝儿,不哭了。点点老了,它去很远的天国了。天国是一个很美的地方,等将来爸爸、妈妈老了也会去,玲玲老了也会去,到那时大家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对吗?来,玲玲,我们一起送点点去天国吧。”

妈妈和玲玲一起把点点放在一个漂亮的小纸盒子里,又在里面放了好多点点喜欢的干净木屑和爱吃的瓜子,然后把点点埋在了院子里的一棵大树下。

不要让孩子

缺失尊重生命的意识

上面的故事,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实例。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理解生育、成长、死亡的过程,让孩子知道人有生就有死的必然,让孩子知道该怎样高质量地活着,也让孩子知道生命的伟大和美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逐渐教会孩子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及正确地保护生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命所带来的“爱”、“责任”和“意志力”。

孩子长到5~6岁时,其实已经有50%左右的孩子会向家长问有关死亡的话题,还有30%左右的孩子会经历亲属的去世。对于死亡的认知,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已经知道死后不可复生,但也有很多孩子希望死后能被救活。可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引导的必要性。

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他(她)一定要具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不能缺少了注重生命的意识,因为,没有了生命和健康,人生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如何让我们的生命真正高质量地度过一生呢?如何在特殊状态下、特殊环境中坚定自己“要活下去”的信念呢?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让孩子顽强生活,不抛弃、不放弃,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命的质量。

专家建议

首先,进行“生命教育”一定要让孩子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亲身体验。玲玲妈妈的做法就值得推荐,她并没有完全代替玲玲去照顾小仓鼠,而是让玲玲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体验照顾他人的真实感受,这当中既有辛苦也有快乐。每天打扫笼子、喂食等是很辛苦的,如果照顾得不好,小仓鼠就会生病。正是玲玲的亲身参与和妈妈的正确引导,使玲玲朦胧体验到了“生命”的含义。这对玲玲的一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由孩子信任的人用安全的方式进行引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利用故事中小动物死亡的情节,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生、老、病、死这些不可回避的自然过程。例如,在童话故事《小美人鱼》中,小美人鱼最终变成了大海中的泡泡,这是对死亡的一种隐性、美好的描述,家长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引导孩子了解、认知死亡;对于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参考玲玲妈妈的做法,在家里养一些安全的小动物,让孩子参与小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的全过程,由此,使孩子从感性上了解、认知生命的起源和诞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从而尊重生命。

再次,每年的清明节,让孩子一起去扫墓,这对于“生命教育”也非常有益。一家人一起回忆祖辈的往事、追悼逝去的亲人,在这份浓浓的亲情中,包含了对生命的珍爱、对死亡的坦然。在扫墓的过程中,因逝者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孩子不会产生“恐惧”。

最后,家长要用自己坚强的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孩子。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包括亲人)死亡的情况,家长要平静而理智地告诉孩子实情,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孩子,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也变得坚强,从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E-mail:

Tel:(010)51026392或89822482

上一篇:在另一个细节败露 下一篇:恨一个人,爱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