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

时间:2022-08-18 03:44:53

浅析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

摘要:在国家管理与司法活动中,刑事诉讼程序与人权关系最为紧密,因为刑事诉讼涉及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例如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刑事诉讼中对人权保护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权保障的水平。刑事诉讼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不断进步的历史。但是对于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艰难和困惑却一直伴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进程。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人权是否得到切实保障?有无被侵害权利的发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有哪些方式和途径等等,都是司法工作者和关心人权状况的人士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对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人权保障制度的现状、缺陷以及完善的对策略陈己见。

关键词: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80-02

一、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现状

我国法律设立了科学的人权司法保障体制和制度,这种体制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严格执行,有力地促进了司法公正,有效保障了司法活动中人权的实现。

1、严格审判制度,保护被告权利。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审判阶段的各种制度,包括公开审判、辩护、回避、上诉申诉、死刑复核等制度。这些制度的设立,其目的就是保证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被侵害。我国法院从1996年开始的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对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具有重大意义。在近似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之内,吸收了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刑事审判方式。按照新的审判方式,案件的事实、证据都要在法庭上调查、质证,法庭成为审判活动的中心,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得到了加强,更能确保司法公正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2、明确规定办案羁押期限,确保案件及时审结。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不仅取消了容易侵害公民合法权利的收容审查制度,而且对每一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和期限均作了严格规定。对违法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赋予了控告权和变更强制措施、要求释放权。这些规定,既切实保证了案件的及时审理,又改造罪犯的主要场所,实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罪犯虽然犯了罪,具有接受法律惩治的义务,但是作为一个人,他(她)也应享有一系列的权利,其合法的权利不应被剥夺。

3、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不仅有利于罪犯的改造,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和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的所需经费。监狱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并且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改善监狱的条件和罪犯的生活、学习和劳动条件。

二、刑事诉讼领域人权保障制度的缺陷

我国法律尽管设立了科学的人权司法保障体制和制度,为司法领域人权保障提供了法律根据。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侵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的权利的行为发生。

1、审判阶段中我国没有证据开示制度。辩护律师无从完全知晓监察机关的证据材料,难以做出有效的辩护,并且在法院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时,有的律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极大的损害了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都一味的强调定罪率的高低,不敢、不愿做出无罪判决;证人的人身安全和相应的物质补偿得不到保证,证人的出庭率非常低,这使得被告人质证的权利得不到实现,不利于查清案件的真相,不利于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审判之前政法委经常组织召开案件协调讨论会议,公检法机关联合办案,先定后审,这些使得审判程序的自制性丧失殆尽。

2、在侦查阶段中刑讯逼供现象时有发生,超期羁押现象屡禁不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自愿性尚未得到保障,辩护律师的参与程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过于强调提高诉讼效率,大范围地扩大简易、速决程序的使用,将会有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利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性大,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失控,在司法实践当中,我国的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往往采取超期羁押的方法,但是这不能成为其超期羁押的正当理由,因为超期羁押严重的侵犯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

3、“无罪推定”原则没有得到根本落实。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文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工作人员,甚至有些领导人员头脑中“有罪推定”观念的存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视作是“罪犯”。不听取他们的辩解,将其辩解认为是“狡辩”、“不认罪”。为获取口供,往往采取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手段,有的甚至造成嫌疑人的伤、残和死亡情况发生;在搜集证据时往往只注重对当事人不利的、指控其有罪部分的证据花大力气去收集,甚至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忽视了对其申辩理由是否成立证据的收集。在传统的“二元结构”刑事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一方相对于国家司法机关而言是非常弱小的。“串供翻供”、“认罪态度不好”、“伪证罪”等一系列“大帽子”的恫吓,足以令所有参加到当事人一方收集证据的人望而却步。在申辩理由得不到重视,支撑辩护观点的有利证据得不到收集的情况下,无罪推定原则不能切实落实,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了严重侵犯。

4、被害人的损害未能得到充分关注。在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将被害人界定为当事人,并赋予其一系列重要诉讼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损失未能得到充分关注,特别是在遭受人身和财产损害时得不到侵害的赔偿,得不到国家的补偿和社会的救济。具体表现在:对侦查阶段的控告和申请复议的权利,没有规定复议机关;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没有规定检察机关监督期;对鉴定结论不服的无救济渠道;在审查阶段,刑诉法145条规定被害人对检察决定不有申诉和向法院自诉的权利,但由于系统内部失却监督和不立案决定的制约,使这条规定有时形同虚设。在审判阶段,开庭基本不通知被害人,被害人对判决不服也不能上诉,司法机关注重履行惩罚和打击功能,对被害人损害未有足够重视,使被害人最关注的自己利益得不到实现。

5、受害人的精神赔偿受到限制。最高人民法院[2000]47号司法解释规定,“我国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刑诉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只能对其遭受的物质损失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些规定的制定者可能认为,对被告人的刑事处罚就是对被害人最好的精神抚慰。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跛,因为任何被犯罪行为侵害的人,首先关注自己受到多少损失,国家制度怎样补救私人的损失(包括物质的、肉体的、精神的),其次才关注加害人受公权力什么样的刑事处罚。而我们的刑事政策不顾作为个体要求补偿的强烈愿望,不顾被害人巨大的、持久的、甚至改变一个人终身命运的精神上和心理的隐形创伤,却以国家“父爱”角色强行否定。

三、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中人权保障制度的建议

1、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其实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因为打击了犯罪也就是使广大的社会公众得到了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是对社会公众人权的最好保障。如果因为没有保障人权而使一个无辜的人受到了刑罚那么不仅是对无辜者人权的侵害,还是对真正罪犯继续侵犯社会公众人权的放纵,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刑事司法价值多元化的观念,坚持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互融合。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目的要通过一定的诉讼构造来实现。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是一种职权主义诉讼制度;职权主义诉讼制度存在重大结构性缺陷,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应向当事人主义学习。应当将目标定位为建立现代型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路径是兼采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之长。与之相适应,我们应当重视对制度生长、发育所需的社会环境的培植。

3、寻求被害人人权保障与被告人人权保障的平衡。随着本世纪中叶刑事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的呼声高涨,被害人在各国刑事程序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认为,在此之前,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研究只重视如何保护被告人的权利,而今后应当赋予被害人以平等的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加强了被害人权利的保障。但是,强化被害人人权保障,不能以损害被告人的人权为前提,而是旨在追求使由于只把重点放在保护被告人权利而无视被害人权益所导致的失去平衡的刑事司法回到正确方向上来,避免刑事程序中人权保障的片面化、极端化

4、彻底完全的建立无罪推定原则。制定刑事证据法,详细规定有关的证据规则,建立完全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人出庭作证规则,证据开示制度,无罪推定原则等,赋予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沉默权和人身保护令的申请权并建立健全错案追究和非法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贯彻“疑罪从无”思想,审判机关要抛弃不敢、不愿判无罪的旧观念,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要勇敢的判无罪。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只对法律负责。

总之,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事关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生命、自由、财产、资格等等,而且一旦产生错误往往是难以弥补和挽回的。所以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是一项十分严肃和重大的事情,我们的司法机关在打击犯罪的同时绝对不可忘记保障人权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指导下,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人权保障制度必将越来越完善!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作者简介:丁雅静(1986年-),女,汉族,江苏南京市鼓楼区人,河海大学法学院2005级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柯葛壮.《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以下

上一篇:浅谈我国宇航元器件标准体系的建立 下一篇:坚持“三三模式”抓好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