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时间:2022-08-18 03:36:5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摘 要: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关键词:激发兴趣;热爱生活;以境促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50-0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就必不可少了!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从烽火台到互联网》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约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1、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2、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品德与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那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了。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学习第二单元《消费与生活》时,我就设置了好多有趣的生活体验,如吃饭时和父母谈一下父母的工作,体会她们的辛劳;和父母一块去买菜,做饭,体会生活中处处要节俭;课堂上模拟卖商品,让学生学会砍价等等。后来上《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就亲自上阵,当起了买东西的商贩,和学生做起生意,气氛相当的热闹,学生个个都想来买我的东西,学会了挑毛病,往下压价,软硬兼施,让我这个卖东西的哭笑不得,不知所措。

三、触景生情,以境促情

人的情感往往受情景气氛渲染,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我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例如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通过介绍交通事故在社会中的频繁现象,引导学生观看一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图片,在指名同学以小记者的方式报道一组安全隐患的资料,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动情中明理,明理中促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视频、图片等来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使学生学习热情与情境产生共鸣。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在新课伊始,借助现在教育技术手段,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欣赏一首名为《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优酷视频,感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事故的现场,十三岁女孩的悲惨遭遇,每个学生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从而感受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交通规则,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与和谐。

四、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注意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所见所闻,这时同学们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知道“三废”污染的严重性,理解环境为什么亮出了“黄牌”,这时可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看到的污染的情况。这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工厂冒的黑烟,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这样,在同学们激昂的发言中,课结束了,效果非常好。

总之,《品德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朱小燕.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18)

[2] 王智胜,林海涛.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的“活”起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上一篇:加强语言文字教学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小学生爱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