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时间:2022-08-18 02:46:43

将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我于1993年9月参加工作,开始在品质部从事轧钢质量检测工作。2000年4月至今,先后在棒材二厂、棒材厂、棒带材厂从事轧钢工、精轧调整工、班长、区长工作,被聘为公司特级技师A,现任棒带材厂棒二车间技术员。

2000年4月,我从品质部调入棒材二厂从事轧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而陌生的工作领域。为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我开始了探索轧钢专业技能之路:每天在下班后首先到图书馆翻阅资料, 刻苦学习各种轧钢知识,对一些技术操作要点做好笔记。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起来没有任何干扰,我就坚持利用这个时段自学了《轧制原理》、《孔型设计》、《小型连轧工艺》、《切分轧制技术》和《金属塑性加工学》等许多轧钢专业书籍。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的学习,我掌握了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要做一名合格的轧钢工人,我深知光掌握一定的理论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娴熟的轧钢操作技能。为了提高轧钢操作技能,我在工作中总是见缝插针,利用生产间歇时间,对轧机进口导卫进行反复装卸练习。一副六七十斤重的进口导卫,我每天都要从轧机上搬上搬下练习数十次,一直要练到双手麻木酸痛,实在提不动了才肯停下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熟练掌握了导卫、切分轮、扭转轮的装配方法和要领,并能在两分钟内准确更换并对中。

工作技能的提升激起了我迎难而上解决问题的干劲。2002年,一次在上中班生产Φ25圆钢时,成品出现大头大尾,产生耳子。为了配合下一班观察处理好这个缺陷,我一直坚守在现场,离开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钟。第二天,我又与同事对这些成品材上的耳子进行打磨,一直忙到晚上八点,才处理完那批钢材。那天工作完后,因为钻心的疼痛提醒我,才发现双手磨起了许多血泡。当时我下定决心,再也不能发生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了。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在唐钢实习时的师傅请教。为了弄懂这一个轧制故障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我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下班后主动留下来连续跟班观察、学习。一个月之内,我就完全掌握了主调整的各项技术要点,成为技术最好的主调整工。

学习技术没有止境,我喜欢迎接挑战。2004年2月,我被公司选派参加“昆钢杯”第二届全国冶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比赛的工种是高速线材调整工,该工种与我从事的棒材轧钢有很大的差异,我连高线轧机设备都没有见过,高线专业生产操作在我脑海里是一片空白。要在短短的4个月里学好这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在全国性的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带着涟钢人迎难而上的劲头与破釜沉舟的勇气接受了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竞赛准备: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找同事借参考书,还托人到西安买了相关专业书籍,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不懂的就问单位的轧钢工程师。在湘钢高线厂实习的10天时间里,我每天10多个小时呆在现场,虚心向师傅们请教操作要点,并且充分利用每天8:00和20:00两次换辊时间到现场仔细观察操作流程,帮他们处理故障,学习使用各种专用工具。当时,由于我们单位还没有高线设备精准调节导卫是否正位的导卫光学检测仪,我只好采用镜子照的土办法,一次,二次……在湘钢学习的短短十天里,经过上千次的镜子照瞄训练,我竟然创造了比他们用先进的光学导卫检测仪更快的速度。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6月份,我参加“昆钢杯”比赛,取得了综合成绩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破格评为轧钢高级技师。

荣誉的取得并没有让我停止钻研技术的脚步。2009年,为提高控冷工艺的稳定性,实现创效目标,我积极配合技术人员对控冷系统的水压、温差、波浪弯、磨损等进行全面监控,对所收集的信息分规格进行对比分析,完善了各个轧制规格的管芯标准、控冷管各段的配置、各段水压的调整范围,使钢材内部结构组织晶粒细化,钢材强度增加。在提高钢材质量的基础上,每吨钢材降低生产成本50至60元,达到了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2011年10月下旬,我又组织对控冷器湍流管内径参数进行修改,一举解决了小规格钢筋控冷堆钢的难题,性能稳定率达到91%以上。

作为一名特技技师和生产骨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将探索出来的工作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培养了多名轧钢调整工和红样工,他们都成为了棒二线生产中独当一面的技术好手和业务骨干,其中有两位还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

至今,我扎根生产一线已近20年,荣获了公司标兵、杰出青年、劳动模范、“十佳知识型员工”,“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百佳首席技师等称号;我所在的班组11年中8次获得公司模范班组称号。

成绩和荣誉是对昨天工作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我继续攀登的不竭动力,我将加倍努力,勤奋工作,为公司早日走出困境,实现新的腾飞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上一篇:金生丽水、滇峰视界 下一篇:不老的涟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