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飞速发展背后的隐忧

时间:2022-08-18 02:36:14

养老产业飞速发展背后的隐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个人或者民间团体创办的民办养老院陆续出现,但是直到2000年以后,民办养老院才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大概有3000多家,不过规模普遍偏小,总床位数少于公办养老院。

目前,我国约有395460家养老机构,149.7万张床位。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老人总数的9%~10%,其中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占总数的3%~5%,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只是现有老人总数的1%左右,和国外社会5%~7%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尽管创办养老机构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高风险”、“微利”依然是一些民办养老院创办者经常使用的定语。入住的老年人都上了岁数,大部分还身患多种疾病,经营的“风险”显而易见。而一些地方出现的日间照料站和养老服务中介在法律的权利和责任方面,也有待明确。

银发产业的

新课题

85岁的崔玉芝老人入住沈阳博爱老年休养院已经整整20天了。

记者跟随辽宁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李连生到养老院进行课题调研时,老人正在自己入住的四人间靠窗的床上晒着太阳。

“这里好哇!”这是老人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

家住沈阳市大东区205地区的崔玉芝,有“五朵金花”,老伴早逝,女儿们有的在外地,住在沈阳的也都有各自忙不完的家庭琐事。女儿们不放心老人独自在家居住,于是轮番劝说老人入住养老院。

崔玉芝的状况,是多数希望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对养老机构需求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沈阳市民政局向新闻媒体披露,目前沈阳市累计投入5.9亿元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但供求缺口仍是巨大的。辽宁省60岁以上的老人有625万,希望入住养老机构的有93万,但目前只能提供12.26万张床位。

在这一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全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到604家,这还不包括全省建立的老年服务公司以及各类养老中介机构。而民办养老机构在2005年年初,仅仅是345家。面对数字不断刷新的各类民办养老机构,如何确保接受服务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及怎样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明确这些机构的权利和义务,还有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运营、退出等环节的政策法规建设,成了摆在民政部门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养老院院长

的忧虑

曾有业内人士披露,置身于多少带有某些病痛的高龄老人之中,担惊受怕已经成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一个心理特征。怕老人生病,怕老人受伤,怕老人在院里去世……因为有时候,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极可能导致与家属的冲突甚至诉讼。

博爱老年休养院院长刘立伟告诉记者,入院之前,院方和老人家属都要签协议。在通常的甲方提供服务、乙方遵守制度之外,协议中还有专门的一项:“如遇紧急情况,是否同意拨打120?”后面留着空位,供家属勾选。如果家属选择“不同意”,他们只能先联系家属。

此外,还有一则入院协议: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以不能自理身份入院的老人,由于已经购买了相关的护理服务,院方将为其负全责;而以能自理身份入院的老人,出现摔倒或是外出遇到突发事件等意外,院方不承担责任。据了解,这一条款,在不少养老机构中“通用”。但辽宁金正律师事务所的于立洋律师则表示:“养老院无法用这种方式在法律上完全免责。此外,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如果证实养老院的护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养老院肯定在法律上处于劣势。”

给老人办理人身保险,对于养老院规避经营风险来说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现实情况则是,“专门针对高龄老人意外伤害的保险这一块,目前还是空白”。高龄老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了这一块的保险业务风险大,几乎无利可图,因此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不承接65岁以上的老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这不能不说是个让人遗憾的问题。

曾经为此事咨询了多家保险公司却无一例外碰了壁的一位养老院院长这样期待:“如果政府针对这一块能出一些补贴,可能会有保险公司尝试开展这项业务。”

纠纷:

期待解开的扣

虽然入院时老人们经过身体检查,但一些和其他人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是无法检查出来的,这就给养老院遇到新的纠纷埋下了伏笔。

既然住在同一屋檐下,“统一思想”就成了首要的问题。几十年形成的生活方式突然改变了,一些老人无法适应“受拘束”的生活。卧室内的电视收看哪个频道,过于吵闹,乃至不愿洗澡,都能成为引发老人之间矛盾的问题。如果实在影响到别人又不愿改变,这样的老人只能被“劝退”。然而,好不容易将老人安顿下来的儿女们却并不都能理解养老院的做法。

“你们当初都把人收下了,现在说退就退,算怎么回事啊?”被劝退老人的儿女常发出这样的抱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老院院长告诉记者,他所开办的养老院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老人无法适应院里的规章制度,被院里劝退,家属赶来后却与院方发生口角,甚至将被褥铺在走廊里,让老人躺在那儿,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只能找辖区派出所解决。

“如果我们也能有个专门的管片民警,平时来这里转转,遇到社会上的琐事或者是家属的无理要求,能帮忙协调解决,就帮了我们大忙了!”一位养老院院长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养老服务中介

组织的悄然出现

介入养老产业的另一支“生力军”就是养老服务中介组织。作为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组织,他们在为普通老人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同时,为政府指定的“三无”(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低保、特困老人提供无偿服务,为老劳模、优抚对象提供低偿服务,而政府则为后两者提供补贴。辽宁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工作人员李连生告诉记者,目前,养老服务中介组织都与社区和服务对象签订了双向协议,政府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监督指导。

市场化运作的良好作用就是能体现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为了拉住客源,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尽可能提供更多更贴心的服务,因为每一项服务都能产生利润。喂饭喂药、擦身洗浴、户外活动、代购物品……服务项目几乎涵盖了老人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

但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服务出现了瑕疵,是否能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管辖范畴?其次,如果出现伤害事件,由政府全额或部分购买服务的老人作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消费者,怎样得到赔偿?据了解,由于这是个新兴的产业,细化的专门行业法规还没有出台。

记者了解到,民政部门已开始调研,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和调解养老机构中老人发生意外所带来的问题。

一个良好

尝试的开端

政府的资金有限,兴建公办养老机构的速度远远比不上需求量的增长,在全日制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同时,另一部分养老服务的隐性需求进入了民政部门的视线。而且,良好的尝试已经开始―

今年沈阳市传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全市将新建100个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日间养老照料站。今年年底,沈阳市内五区30%的街道办事处建好的养老院将投入使用;2010年年底之前,沈阳市每个街道办事处都将建一所小型的养老院。

据了解,沈阳市规范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制定了日间照料站管理细则,还将在未来5年内发展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900个,对享受低保和“三无”等不能自理的特困空巢老人免费提供上门照料服务,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得到初步的养老服务照料。

几乎所有老人都希望,养老服务尽量不要远离他们原来生活的环境,让他们能够继续日常的生活状态。对于难以离开家,却需要养老服务的这一部分老人,社区养老模式显然更受他们的青睐。

上一篇:旧收音机堆满10间屋 下一篇:可否追回过去五年的赡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