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建构的修辞图式观

时间:2022-08-18 12:24:16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图式理论运用于语篇建构和语篇理解同样有效。论文根据修辞图式原理,以感知为先的认知心理学为指导,探讨了修辞图式的获取和积累途径。论文认为,认识英语语篇的类型,组织模式和思维模式是修辞图式的输入过程。唯有此,才能在语篇建构中适时将其激活,组织出符合规范的语篇。

关键词:修辞图式;语篇建构;写作教学

一、引言

语篇建构过程是一个编码过程,不同的语篇模式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以不同方式编码而成的语篇呈现出不同的形状(shape),按照“格式塔”理论,形状能使统一关系的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外表。格式塔心理学又认为,人的心理内容是繁杂的,需要按照整体性原则进行整理,才能形成有联系的内容砌块。对于我们来说,能否将心理内容和经验图式加以完形编码,或能否进行完形思维,要点就是意象图式的建立。在语篇编码过程中,意象图式的展现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展现大脑中的意象图式,使之定体成形,构成具有整体性的篇章,这就是我们力图解答的问题。

二、修辞图式观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大脑中存在的知识结构,它试图解释知识表征途径。图式具有整合、推论、搜索、迁移和建构等功能。修辞图式是图式理论的内容之一,是指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关于文本格式的安排,结构排列方面知识。修辞图式观认为,不同体裁的语篇有不同的结构模式或编码范式。大脑中业已存在的图式越多越丰富对语篇建构的促成作用越强大,且对图式的取舍整合越准确。

修辞图式是后天感知的,它与经验经历不无关系。这种经验有亲身体验、耳闻目睹得来的,也有理性思维的结果。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修辞图式的积累主要假道于阅读,经同化和顺应(Rumelhart,1980)过程,最终完成语篇建构。不同的语篇模式呈现出不同的修辞图式,成为写作者建构此类语篇追寻目标,目标的指向性对写作过程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因此,当我们选择了特定的修辞图式也就选择了特定的与之相配合的表达范式。

由于语篇建构过程是一个不断输出信息、重组信息的过程,其中新旧图式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是必然发生的。因此,大脑中恰当图式的激活和重组是构成新图式的重要过程。在语篇建构中,语言图式的激活固然重要,而修辞图式的激活更重要,只有在新旧图式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创建出符合文体要求的语篇。

三、修辞图式的获取途径

不同的语用目的,不同的篇章体裁需有不同的修辞图式作保证。了解和积累不同语篇体裁的模式是修辞图式获取的重要途径。感知英语语篇的组织模式与思维模式是其前提,只有经过有效的输入,才能有有效的输出。

(一)认识语篇类型

语篇类型繁多。Francis Grellet (1981)将语篇划分为14个大类近50个小类。除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评论外,他把账目、时间表、食谱、标签等也列入其中。这些语篇类型,Fowler(1970)称之为题材(genre),根据其功能可以粗分为三组:提供乐趣类、提供知识信息类和提供工具型信息类。语篇功能决定语篇类型。论辩性语篇的功能是说服或论证;说明性语篇的功能是解释观象或事物;叙述性语篇的功能是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描述性语篇的功能是刻画事物的外在和内在形成。可见,不同的语篇类型具有不同的模式或修辞图式。虽然现实中完全原型的语篇并不常见,语篇类型的范例常随原型发生变化,但是同一类型的语篇仍具有相同的语篇功能。语篇类型具有特征鲜明的内部结构,只有认识并掌握语篇类型及其内在结构,才能在建构语篇时遵守某种语篇类型所要求的惯例,展现修辞图式的完整。

(二)认识语篇的组织模式

语篇的组织模式指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胡曙中,2005),或是“构成语篇关系的组合”(M.Hoey, 1983:31)。国外学者如E. Winter (1994),M. Hoey (1983),M. McCarthy & R.Carter (2004) 等在对语篇的组织模式深入考察后,归纳出了一些常见的模式。他们认为这些语篇模式反映了语篇的修辞规约(rhetorical convention)。这些模式主要有:(1)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其宏观结构有四部分组成:情景(situation), 问题(problem),反应(response),评价(evaluation),或结果(result)。这种语篇模式主要用于说明性语篇,广告、实验报告、新闻报道以及故事、小说等文学作品中。(2)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 其宏观结构为:概括陈述、具体陈述、总结陈述;该模式常用于议论性语篇。(3)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亦可称为主张-反主张模式(claim-counterclaim)或假设-真实模式(hypothetical-real pattern)。其宏观结构由:情景、主张和反应;其中的情景是任意性的。这种模式主要见于辩论、评论、政治新闻等语篇中。(4)机会--获取型(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该模式的宏观结构表现为:情景、机会获取、结构等几部分组成,多用于广告、启事和叙述语篇中。(5)提问--回答型(question-answer pattern),有情景、提问回答、肯定/否定评价构成其宏观结构,常见于政论、演讲、报道等长篇中。

英语语篇类型的多样性造就了语篇组织模式的多样性,以上五种组织模式不是语篇模式的全部,但是是最常见的。认识语篇的组织模式有助于创建相关语篇的修辞模式。

(三)认识语篇的思维模式

不同的民族在思想表达会显示出其个性思维特征,因而在语篇建构上会采用惯用的方法,这就是知觉加工过程中的宏观语义解雇的编排模式,它反映出编码者的思维走向。我们称之为语篇的思维模式。Sortiriou (1984) 将其归纳为七种:(1)因果型(pattern of cause-effect),表现为根据结果查找原因,也可以是根据原因查找结果。一个原因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结果,多个原因造成一个结果。原因结果型的思维模式常见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题材。其标志词有:accordingly, as a result, sonsequently, hense, therefore, for that reason, because 等。(2)定义型(pattern of definition),在说明性语篇中常需要对某概念加以界定,以阐明其范畴和区别性特征。定义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一般由被定义概念(term to be defined),被定义概念的类属(category)和区别性特征(distinguishing feature)三部分组成。在语篇建构过程中常借用附加细节、例证、比较等手段对被定义概念进行说明。(3)事件顺序型(pattern of sequence of events),这种语篇思维模式一般按时间顺序、事件的发展过程或操作程序展开。标志词有before, after, first, second, finally, next, then 等,在叙述性语篇中常见这种扩展模式。(4)空间顺序型(spatial-geographic pattern)见于说明事物的空间、位置及特征的描写性语篇。例如对物体、场所和人物的描写时,我们可以由近及远、由外及内、由上及下逐点描写。描写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标志词有across, adjacent, next to, opposite to, above below, outward, inward 等。(5)主题例证型(pattern of thesis sample),主题例证型语篇思维模式一般是通过例证说明主题。要说明的主题可以先行出现也可以随后出现。若用逻辑推理的术语,主题在先例证在后的编排方式称为演绎推理(detuctive reasoning);例证在先, 主题在后的编排方式称为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主题例证型思维模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的主导性语篇思维模式,标志词有: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namely, in particular, such as ,in fact 等。(6)比较对照型(pattern of comparison and contast)在需要对两类事物或思想加以比对时,常用比较或对照的方法,比较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间的相似点,对照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相异。常见的指示词有:similar, parallel to, exactly like, but, however, in contrast, different from, while,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等。论证性语篇、说明性语篇常用于这种语篇思维模式。(7)描写型(pattern of description)描写型语篇思维模式典型用于描写性语篇,也常与其他思维模式共现,它是对五官感受的呈现。这种思维模式主要见于故事、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

感知是建立修辞图式的先决条件,认识语篇的功能、组织模式和思维模式,并将其存储于大脑,以便能在建构语篇时将其激活,组织出符合规约的语篇。

四、结语

图式理论的修辞图式观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中可以有效地帮助习作者构建语篇。在写作教学中,注意修辞模式的输入是简洁高效的能力训练。广泛涉猎大量阅读英语语篇是习得语篇修辞模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Sotiriou, P. E. Integrating College Study Skills: Reasoning in Reading, Listening and Writing [M].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2] Devine, T. G. Teaching Study Skills: A Guide for Teachers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1987.

[3]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3):14-19.

[4]吴敏之.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知识传授的几个问题[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154-151.

作者简介:杨丽纳(1978-),女,河南省邓州市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系助教。

上一篇:积极推进城镇化,实现质与速的共同提升 下一篇:浅谈戏曲表演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