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城镇化,实现质与速的共同提升

时间:2022-06-28 12:04:41

积极推进城镇化,实现质与速的共同提升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从目前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内容中,选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实现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局面,分别从河南省目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阻碍和问题,依据这些问题给出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影响因素;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10.1%,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也呈现出加速推进的趋势,日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断言“二十一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分别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也遭遇了质量不高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因此,河南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要实现从整体扩张到品质提升的整体转型。深入探讨和研究城镇化质量提升问题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浅析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

从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人口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非农业部门的职业转移,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7.7%,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9.2%,比“十五”期末增长8.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年均1.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所有省辖市和县城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2个,50万以上的大城市7个,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22个,小于20万的小城市95个,初步形成了以省会郑州为核心,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城镇体系框架。

下面我们从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城镇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并不断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形成的推力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的拉力是其主要的因素,城镇化是在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而本文认为,农业推力是城镇化的基本,工业和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是城镇化的根本原因,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直接因素。

(一)基本因素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日趋下降,而农村劳动力日益增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在大幅度减少,造成众多劳动力失业,有一定经济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安居就业,其动机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可以把农业推力作为最基本的因素。

(二)根本因素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作用关系,主流的观点是工业化是因,城镇化是果。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国内学者也大都持这一观点。随着工业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相对农村落后状况,对农村劳动力就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状况,提高收入水平,则会不断涌向城镇。因此,这些因素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三)直接因素

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在非国有部门,由于其文化程度及专业技能较低,大部分集中在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渠道和空间,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弹性相对较大,是能否持续接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条件,因而,它们是促进城镇化的直接原因。

二、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整体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事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的有关数据计算,2010年,河南省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1.03%,低于全国5.65个百分点;城市燃气普及率为73.43%,低于全国18.61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92辆,低于全国3.3辆;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25平方米,低于全国2.9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65平方米,低于全国2.53平方米。在这几项标志着城市设施水平的指标中,只有“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3.32座”这一项指标略高于全国平均数3.02座,其他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与河南省实现城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说明河南省城镇化不仅需要数量的支撑,还要有质量的保证。

(二)工业化经济相对薄弱,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支撑不够

2010年河南省GDP占全国比重为5.3%,第二产业在河南生产总值中已经达到57.8%;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大,而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较小,而且加工制造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大力发展重工业已经不适合如今要求保护环境,降低污染的时代需要,我们要转换重工业到高新技术制造业上,仍然坚持以工业化为主体,促进河南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城镇化做有力支撑。

(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

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近5年来看,收入已由2006年的9810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5930元。而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1759元,由此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见一斑。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实现城镇化的道路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居民收入提高不上去,对于城镇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空壳,没有实用价值。

三、促进河南省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建议

(一)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空间,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解决河南省劳动力尤其是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河南省应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优先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比如信息产业与各类技术业等;注重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并与居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家政服务业等。另外,河南省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我们要开阔思路、创新办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相关管理服务并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河南省的支柱产业。

(二)在保证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发展无污染的工业

河南省虽然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但是近几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的农业。就2010年来说,河南省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6%,而第一产业仅为14.1%。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是第一产业的两倍,就此看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是我们深知,作为全国二线城市,要想使其真正快速发展,还要看工业的发展,目前河南省工业的发展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转变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来,因此,河南省在转变工业生产方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并且还要坚持这条路走下去,才能符合如今社会发展趋势所需。

(三)注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逐步提高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砖瓦性质城镇化

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准化、集约化。只有实现粮食总量的提高以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才能快速直接的提高农民收入,节约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中心转移。这样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城镇化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河南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2] 张保法.《经济计量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2010年城市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 1988-2007 [J].经济研究, 2010 (3).

[5] 仇保兴.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 中国发展观察,2010(4)

[6]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研究与分析前景[J].经济研究, 2010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语篇建构的修辞图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