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产业有序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2-08-17 10:41:51

牧区产业有序发展的对策

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生产经营方式,既包括传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华,也可纳入现代的科学技术,使其逐步实现现代化;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畜产品资源优质、且有特色,这就为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如何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牧民增收为主导,有效推进牧区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需要深入地研究、科学地实践。

一、牧区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

牧区产业有序发展,就是要增强产业及其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积累国民财富,增进社会福利,满足广大牧民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求。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改善,就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关系,保持人们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了自然资源的恢复扩展、自然再生产永续进行,从而保障经济再生产的自然物质基础丰富、充裕,满足人们对良好的自然景观、舒适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牧区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及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特别是经济需求与生态需求。牧区产业有序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最终目的的一致性,为其在实际操作中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奠定了基础。

草原牧区产业有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改善也需要产业的优化升级。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依存度愈来愈高,相关性越来越强。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充分体现比较优势,否则就缺乏竞争能力与发展前景;而自然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条件是产业形成、调整最主要的依据之一,也往往是产业及其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只有适宜地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优势的产业才具有较强生存力、拓展力与竞争力。若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佳,产业经济发展就有雄厚的自然物质基础与优越的生境条件,往往才可能形成合理的不断升级的产业结构,培育出长足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若自然资源破坏耗损日益衰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的发展就会越来越缺乏自然基础的支撑,原本有一些特色的产业也会逐步丧失其发展的比较优势条件、甚至出现生存危机。可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是草原牧区产业有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草原牧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建设、改良,首先,要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或合理替代,以生态畜牧业、生态林草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等为主体的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体系的形成;其次,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科技的应用,这就要求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从而加速改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局面,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资金投入、技术输入;再次 ,为了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经济激励、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等,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也应视其类型的不同逐步实现产业化或准产业化及市场化或准市场化、民营化等,这样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可作为一系列产业或行业,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及调整,成为优化的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拥有约4亿公顷天然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41%左右;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草原又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草原具有非常之大的生态功能,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盲目开垦、载超过牧等原因,使得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其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不断下降,本来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却逐渐演变成沙尘暴等生态灾害的源。特别是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已出现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的态势。我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近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草原退化率已上升到57%左右;内蒙古草原退化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18%增加到80年代的39%,21世纪初期已达到74%左右。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拉开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大幕,使得少数地域的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观,然而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草原资源恢复、生态改善是百年大计,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可见,草原资源的恢复、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建设,是草原牧区一切工作的中心内容,是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只有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才能为草原畜牧业等牧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才能满足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因此,《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牧区发展必须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路子。

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草原牧区就应该选择并实施生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以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完备基础设施和传承草原文化为基础,致力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社会结构等,走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协调持续、高效快速发展的路子,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结构合理、机制完善、功能高效、良性循环、进展演替。

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草原牧区就要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切入点,加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建立草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要逐步实现草畜平衡,彻底遏制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有效推进草原生态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要努力做好基本草原划定和草原功能区划工作,把保护基本草原和保护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展开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要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合理实施办法。要继续扩大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投入规模,提高投资的生态经济效益。要新建科尔沁退化草地治理、伊犁河谷草地保护等重点草原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的生态功能。要启动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草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

上一篇: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下一篇:内蒙古奶业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