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诗教学插上轻松的翅膀

时间:2022-08-17 10:15:21

为古诗教学插上轻松的翅膀

【摘 要】诗歌鉴赏涉及的艺术手法繁多且千变万化,学生难以把握,导致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不浓。本文立足于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引导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愉悦地积累,扎实地巩固,有序地提高,总结了古诗教学“四法”:以读代赏法、化繁为简法、分散突破法、同中求异法。

【关键词】以读代赏 化繁为简 分散突破 同中求异

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以其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深受人们的喜爱。“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品读古典诗歌本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鉴赏古诗的兴趣并不浓,甚至有些冷淡。毕竟古诗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上存在较多的障碍,加之诗歌鉴赏所涉及的艺术手法繁多且千变万化,学生难以把握。而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少教师为了短期效应,往往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把鉴赏课上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课,使本来就对古诗心生厌倦的学生被老师折腾得更加苦不堪言。那么如何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呢?本人总结了四种方法,即以读代赏法、化繁为简法、分散突破法和同中求异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以读代赏”:“读”中品诗味

诗歌是借助意象来抒发强烈的主观情意的,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意必须通过有声语言才能得以充分表达。诗歌的节奏、音韵,更是需要在诵读中用心品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并不难懂,但要体味其深沉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旋律,必须反复诵读。第一步,读出感情。联系写作背景,结合注释,抓住蕴含情感的关键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关键字眼,抓住“无一字”“老病”“孤舟”“涕泗流”。第二步,读出意境。边读边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天高地阔、江海茫茫的他乡异地,感受苍凉悲壮、博大悠远的意境,以及诗人情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步,读出品味。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综合品味诗歌的美:情感美、意境美、对仗美、平仄美、音韵美,读出沉郁顿挫的韵味。

诵读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过程,不可忽视。于漪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二、“分散突破”:“散”中巧积累

诗歌鉴赏涉及的术语很多,如,渲染、烘托、衬托、虚实、白(细)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些术语,有助于提高鉴赏的质量,但如果讲解不当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其实,学生对诗歌缺乏热情,并非诗歌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一大堆枯燥无味,难懂、难记的术语影响了心境。所以,术语的引出要顺其自然,讲究艺术性;另一方面,要重视点滴积累,切忌贪多求全。可采取分散记忆的方法,将众多的术语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一首诗,可能包含多种表现手法,根据教学的重点或教学的需要,教师有针对地讲其中的一到二种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以“题李凝幽居”为例:

题李凝幽居

李凝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本诗用了渲染、烘托、以动衬静、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手法的印象,我特意把“烘托”作为重点。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李凝的隐士身份。颈联的归路所见,以环境的清幽烘托出李凝闲适的心境。在引出“烘托”这一术语之前,我问学生:“诗中有没有直接写李凝悠闲自在的生活以及闲适的心境?这种通过环境或景物描写来间接写人的方法叫什么?(烘托)”

其次,还要注意“学”与“练”的无缝对接。教完以上这首唐诗后,我及时布置了以下练习:

读下面这首唐诗,你认为未出场的道士具有怎样的性情?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他的这一性情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此诗与《题李凝幽居》内容风格相近,学生容易找到感觉。诗中用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来烘托道士淡泊、疏放的性情。

三、“化繁为简”:“简”中见规律

简化教学程序,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处理篇幅较长的诗歌,可采取长诗短教的方法。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共有36句,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因为本诗篇幅长、容量大、蕴含的情感复杂,把握不好,学生会云里雾里。其实,只要明白了即景抒情诗“先写景后抒情”的结构规律,那么教起来就会十分轻松。于是我采取了如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还原画面。

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诗人怀着美好的心情,独自漫步江边:天空,繁星点点,明月高挂;江面,春江潮涨,波光粼粼。面对滚滚长江,嗅着淡淡花香,诗人沉醉其中,同时感慨万千……

第二步:品味“景”和“情”,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景,描写月下相思的环境。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霰”“流霜”“白沙”等明丽的意象烘托出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第二部分,抒情,抒发月下相思之情。这种相思之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借助 “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潭”“落花”“流水”“落月”“斜月”“海雾”“潇湘”等伤感的意象形象地传达出来的。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烘托(衬托)”、“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四、“同中求异”:“异”中显个性

鉴赏诗歌,不仅要把握规律性的“同”,更要突出个性化的“异”。如同是抒情诗,大多数诗人是从“我”的角度落笔抒感,但也有从“对方”落笔,采用曲笔抒情的。这同中之“异”就是鉴赏的重点。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秋。

本诗开头的景物描写起渲染烘托的作用,简单点拨即可,把重点放在末两句的曲笔抒情上:诗人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而是想像深闺妻子听到凄婉的笛声引发的万里愁思反映出来的。这样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不仅对“曲笔抒情”的方法有深刻的印象,也避免了教学的繁琐化。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急功近利则欲速不达。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要求,注重情感的熏陶以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简化环节,精简目标、内容,科学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愉悦地积累,扎实地巩固,有序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2003-4

[2]陈佳民.《唐诗宋词元曲教学参考书》.广东教育.2005-7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1997-7-1

上一篇:浅谈课改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激发兴趣 让孩子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