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生转专业动向研究

时间:2022-08-17 10:00:26

土地资源学生转专业动向研究

摘要: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生个人自利意识的觉醒,转专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高校教学管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师范高校为例,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生的转专业动向,总结出“全校转专业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整体上升、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去向多样”等典型特征,并从专业兴趣、就业导向和从众心理三个维度对学生转专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从教师和学生分化视角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可以为当前高校转专业政策的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关键词:

转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师范院校;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办学体制、招生制度和教学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1]。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由权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转专业情况日渐频繁。从发展历程看,早期的转专业更多的是限于少量特长明显或生理疾病等特殊情况,并未大规模展开。如2002年安徽省颁布的《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转系(专业)与转学暂行办法》中,转专业对象仅限于五种特殊情况。直至2003年1月,复旦大学244名学生重新选专业转到新系,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2]。2005年,教育部2005年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大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即“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近年来,随着转专业政策的放宽,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数量更是呈现出大幅上涨趋势[3]。至此,大学生转专业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转专业大规模实践过程中,学术界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截至2015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转专业”为主题和篇名检索词分别检索后发现,相关文献达到270篇和122篇。总体上看,以“转专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在近几年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尤其是2006年以来增长趋势明显。然而,相比较于传统教学研究主题,“转专业”的相关学术研究明显数量不足,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实,研究对象(高校和专业类型)还不够多元,亟须从学生视角开展多种类型高校和专业的转专业研究。

二、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动向

1.研究对象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地矛盾的逐渐激化,从而引发强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等多重学科属性。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到98所,研究生学位点已达到89所。从高校性质看,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农林类、财经类、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等院校。作为教育部和安徽省共建高校,安徽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师范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历史较长,已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具备研究典型性。2005年,教育部颁布相关规定正式允许大学生转专业,同年安徽师范大学开始实施转专业工作,并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普通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安徽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转专业细则。本文选取2005—2014年期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关注10年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转专业动向,厘清其关键影响因素。

2.学生转专业动向特征(1)全校转专业人数增长趋势明显。在2005—2014年期间,安徽师范大学全校共完成转专业学生数2091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35名,平均约占全校转专业人数的1.67%。最近10年间,全校转专业人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早期的151人/年增加到2014年的397人/年,翻了一番。在此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人数却呈现异样动向:2007和2011年转专业人数均为0,其余年份转专业人数占全校转专业人数比例也不高,均在3.00%以下,10年间平均值仅为1.67%。据此可以发现,相较于全校转专业人数,本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人数并不多,具有一定的专业忠诚度。(2)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总体上升。2005—2014年期间,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转专业学生数总数为35名,但分布较为不均,2007和2011年转专业人数均为0,呈现一定的随机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期间,虽然最终转专业学生数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升。然而,从班级视角看,最终转专业学生数占全班学生数比例并不高,10年期间平均值仅为7.29%,反映了一定的专业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近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人数增势明显,占全班人数比例也突破到15.38%的最高值,反映未来转专业形势严峻。(3)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多样。2005—2014年期间,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多样,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从历年统计数据看,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去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主要为英语、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基础型师范专业;另一类主要为财务管理、经济学、会计学、投资学等热门型财经专业;第三类则为材料化学、电子信息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新兴型前沿专业。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主要以英语等基础型师范专业为主,后期则以热门型财经专业和新兴型前沿专业为主,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

三、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影响因素

1.专业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的积极性,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3]。如果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必然会导致专业认同感偏低,最终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转专业意愿[5]。具体到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宣传缺乏,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都不熟悉专业培养体系和未来就业方向,无法有效激发专业兴趣,导致大量学生产生冲动型转专业意愿。此外,申请转专业时间是大一上学期,学生大部分仍处于基础课学习之中,仅开设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等专业课,尚未接触核心专业课程,无法形成有效专业意识,极易产生专业“无用”乃至“厌倦”情绪[6](在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招生来源为理科学生,自然地理学的专业课反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逃避情绪)。

2.就业导向。在当前普及大众教育的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谋求好的职业,这是学生的最基本目标需求[7]。一般说来,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普遍较好,市场需求也相对较高。为此,从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出发,许多转专业行为表现为从普通专业流向热门专业。然而,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安徽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好,初次就业率可达到96%以上。可是,由于申请转专业的为大一新生,对未来就业的薪资水平、就业性质、办公条件等还存有过高期望,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了解,造成了大量表层性的转专业意愿。

3.从众心理。由于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特点,在专业填报和申请转专业的时候存在着明显的从众心理现象。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高中毕业生对高校专业设置并不十分了解,受家长或亲戚朋友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社会热门专业趋同的倾向,最后极易造成专业调剂现象,引发后续转专业申请[8](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主要生源来源于校内调剂)。在大一入学后,新生远离原有熟悉环境,面临着全新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方法,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适应调整期。此时,媒体、父母以及周围朋友同学的想法、做法将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意愿。看到其他同学、高年级学生选择了转专业,就会产生“盲从效应”,片面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随大流地进行转专业申请。

四、分化视角下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转专业应对策略

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是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9]。然而,转专业并不是高校管理中百试百灵的“万用药”,有利有弊。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转专业现象,不仅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混乱,更助长学生动辄想要换专业以逃避问题的惰性,频繁地转换专业也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稳定的专业兴趣和建立专业承诺[10]。

1.教师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人的适应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多层面的、复杂的综合体,心理适应是其核心部分,决定其他层次的适应水平[11]。为此,如何破解大学新生的转专业的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专业意识,将是规范有序推进转专业工作的应对方向。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针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师要及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忠诚度。通过讲座宣传、课堂讲授、答疑解惑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学生视角下的应对策略。专业兴趣是激发学生专业意识的潜在基础,既是引发转专业的诱发因素,也是控制转专业的保障因素。因此,在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如何激发大量专业调剂学生的专业兴趣,将是应对盲目转专业的重要策略。现有研究表明,有些同学的专业兴趣是表层的、暂时的[6],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大一入学以后,学生应积极自主寻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就业方向以及专业发展途径等多种信息。同时,也必须全方位了解去向专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注重和该专业学生的直接交流,不能仅仅依靠宣传或者臆想。在全方位了解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去向专业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条件等理性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做出科学的转专业决策。

参考文献:

[1]贺建刚,李峰.高校转专业的制度安排效率: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03):88-91.

[2]方蓬.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调查分析———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6):69-72.

[3]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2(01):38-39.

[4]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5]苏强,张东,周健民,等.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97-102.

[6]唐志荣,冯飞芸,郑今欢,等.高等学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的思考———以纺织类学生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03):460-463.

[7]王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268-269.

[8]刘雄,熊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23-24.

[9]刘艳萌,李倩茹,樊云飞,等.透视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构建良性转专业机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01):26-28.

[10]党远鸿,钱静,秦虎,等.大学新生总体适应状况及转专业对其的影响[J].心理研究,2011(06):56-61.

[11]陈剑波,朱良.透视高校转专业现象构建良好的转专业机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01):14-16.

作者:费罗成 单位:国土资源与旅游学

上一篇: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下一篇:水资源开发保护与可持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