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教师备课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时间:2022-08-17 05:35:10

试述教师备课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调研和新课程实习,在剖析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主要因素后,从教师充分备课的角度,提出了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充分的学情分析、透彻的文本分析和预设新生成的问题情景三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有效性;课前准备

“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我们可以将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解读为:语文老师最大的任务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自读能力”。然而学生怎样才能通过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获得这一能力呢?这就引发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一直以来都不能完美解决的话题。在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有效性的教师责任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并不能顺利达成“让学生获得自读能力”这个教学目标,这不能不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遗憾。

1.教师备课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很有热情,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交给学生,殊不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忽略了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个性差异,单方面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授课,其结果是有些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而有些学生感觉吃不饱。如在基础薄弱的班级中进行这种教学,常会让学生感觉疲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最后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备课,事倍而功半,怎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2.教师缺少有效的提问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提问不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回答常与教师的预设不沾边,教师又无力将学生引导过去,于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尴尬。面对该情况,有不少教师选择用直白的方式告诉学生答案,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就获得答案,从根本上来说,学生没有掌握叶老倡导的自读能力,一旦离开教师的“帮助”,学生就无可是从了。例如在记叙文阅读的考核环节中,评价思路参照的多是以往的教学内容,提问的角度也大致相同,无非是考查篇目有所不同。然而仍有很多学生在相关的阅读教学后不能顺利达成阅读教学目标。仅是改变一下阅读篇目却使学生无力回答,足以证明学生没有学会如何去读文章,只是单纯学会读某一篇文章,根子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剖析

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前缺乏学情分析和教学文本分析。

1.教师备课缺乏学情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封闭的、排除人的因素的技术性教学的实践,因为这样可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且便于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测量。教师备课时忽略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学生难以按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和思考,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前缺乏学情分析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备课忽略文本细读。

我国教育绝大程度上仍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交流。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研究均不够精心:课堂外,教师不进行文本细读,无法从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心思,难以抓住文章的个性,导致不知该讲什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缺乏对话与交流,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3.教师备课没深入了解90后特殊的心理特点。

当今中学教育已面向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青少年。这个群体与生于80年代的青少年存在很多差异。由于生长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这些青少年经受着强大而海量的信息冲击,经历了以往青少年没有的心理变化。然而多数教师似乎并没有从故有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仍按惯常的态度和方法解读学生、教育学生,这样缺乏钻研和准备的阅读教学怎能获得成功?

三、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备课做足准备

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分析学情、分析课文、预设新生成的问题情景等等。

1.充分的学情分析。

备课前应该先“抛弃”教学参考书,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自己体会文本,体验自己在阅读过程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一想一个义务教育八年级的学生有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有了以上的换位思维过程,接下来才是考虑教哪些内容。自己都觉得有疑惑的地方,可以预期十三岁左右的少年在正常情况下也多是难以解决的。总的来说,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教授的进程和深度应有所区别。

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例,该文本被设置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拿到这篇文章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学生大致是什么样的水平,这些学生的古文修养是怎样的,甚至要考虑到这个班级的集体性格:这个班级是活跃的还是比较沉闷的?如果该课文的授课对象是某中学较活跃的班级,历来在古文课堂中反应良好,则面对该班级进行文言文游记教学时,重点可放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上,对于字词的分析则可挑重点进行点拨,如果时间有余,还可以准备类似的古代游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2.透彻的文本分析。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章、诗词组成的,这些文本承载着语文知识和道德情操,语文老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讲解文本,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围绕文本上下足功夫。

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师要用不同的手段将文本展示给学生,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科学地备课。虽然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书中明确了每个文本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但教师的责任难道就是将教参拿到课堂上“宣读”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上得引学生入胜,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切切实实的收获,这个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课文的分析要由整个文本到字词,再由字词到整个文本。这个过程就要求把课文吃透,把每个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找出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找寻新的灵感的过程,不能因为这个文章已经讲过多次就疲于分析。相反,应该进一步挖掘和深入,更上一层楼,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强化自己的教学技巧。

3.预设新生成的问题情景。

在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和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教师应为课堂教学过程预设新生成的问题情景。课堂教学有时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教师不可能具体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尽可能搜集与阅读本文相关的资料,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掌控教学局面,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学习,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除了在课前搜集与教学文本相关的资料以外,平日里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加和更新知识储备,因为语文教材所选文本包罗万象,文史哲是最常见的选材,此外还有各式的说明文。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每次问一些课外的知识,语文教师都不能给与回答的话,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消磨,更严重的是学生将不信任这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师。要知道一个没有威信的老师,是很难组织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些课外知识虽然零散,但可能会在课堂教学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课前充分的备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这个环节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大概能粗略描述备课的艰辛过程。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训练──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7):37-41.

[2] 刘辉.教学实践的应然形态:关注情景的智慧性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9(1):71-78.

[3] 虞晔如(执教者)、何永康(观察者).什么是文学的审美鉴赏[J].中学语文教学,2009(4):20-25.

上一篇:语文教材解读教学中剑走偏锋的实例及其反思 下一篇:谈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