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现状研究

时间:2022-08-17 01:46: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现状研究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呈现出“意见领袖”主导、向“用户时代”迈进、拟态环境特征显著等态势,并呈现普及性、日常性、便利性等特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研究,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能密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86-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含义

(一)新媒体的含义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多数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需要随着时代条件的丰富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并在70年代的时候得到蔓延。广义上的新媒体,是涵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在内的一切向信息接收者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狭义上的新媒体,主要是指网络等新兴传播形态。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LevManovich)、锡拉丘兹大学(SyraeuseUniversity)新媒体教授凡・克劳思贝(VinCr・Sbie)认为新媒体是一种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信息流。

广告学将新媒体主要划分为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络[1]。中国新媒体学者宫承波认为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2];张文俊认为“现代技术促成新的信息载体,就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凡此种种定义,都没有将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固定下来。考虑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新媒体概念伴随着时代条件、科学技术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尚处在不断的变动过程中。因此,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形式,在现代科技条件推动下所形成的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渗透力强、向信息接收者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含义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没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方面的论文,对这一领域的探讨尚处在空白时期。因此,笔者在这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进行概念的界定。从广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是基于信息技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社会、高校、家庭一切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媒介总和。狭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仅仅只是限于高校内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媒介。本文立足于狭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来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特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特征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普及性

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趋势的推动下,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利用普及化,也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3G手机报、手机电视、Ipad、Iphone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电脑、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终端的多样性、移动性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说教为主,而在新媒体诞生之后,新媒体通过融合声、色、光、影等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中,运用诙谐幽默、趣味横生的网络语言表达出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感染力,同时也可以即时互动、在网上交流非常方便。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群体,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使新媒体普及化为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使被教育者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日常性

新媒体以其海量信息、超文本链接,开放、平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受到大学生的认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方面的电子产品造价降低,成本的削减带动了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由此大学生群体能够消费得起这些电子产品,大学生成为了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方面产品消费的主力军,一个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手机、电脑的时代来临。

鉴于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新媒体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一种大学生加强亲缘联系、地缘联系的手段。教师、学生干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网络平台各种信息,打破时空的束缚,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瞬间信息即可抵达受众。信息者在同时可以接收到受众的反馈,针对这些反馈可以做出即时反应,为最终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保障。

目前,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BBS以及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网站。学校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利用新媒体的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利用新媒体开展理论教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手段。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便利性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带来传播领域的革命,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生运用的信息载体的种类和形式也在日益增多。新媒体与大学生们的零距离接触已不是梦想。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利用释放了大学生消费者群体的表达潜能。比如,博客和微博的个人化空间让大学生们有了自我表达的空间,为自身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便利;搜索引擎让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检索到他们想知道的信息;社交网站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减少了交际成本,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便捷条件。

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体个性差异、思维差别和人格缺陷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主体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这就给传统思想政治效果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将新媒体手段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有效地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水平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征求诸多专家的意见后用多媒体素材表现出来,再通过网络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等形式展示给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现状

1.“意见领袖”主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

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虚拟社区中拥有较高威望,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并能为其他网民广泛认可的参与者。在现今各个高校内,为了坚持舆论传播的正确导向,校园网内的各个相关链接网站都设立了管理员,这些管理员会对校园网内的发帖、文章、图片等进行审核,过滤掉那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不利、危害国家社会校园稳定的相应帖子、图片。

高校内的“意见领袖”,往往拥有较高的人气和威望,有时其人气和威望甚至会超过专门的德育教师。因此,对于高校内“意见领袖”主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格局,一方面校园网管理员应做好审核工作,积极开展与意见领袖的沟通,促使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厘清是非曲直;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类的教师应用好移动终端和网络平台,争取使其自身成为意见领袖,以尽可能引导整个高校正确舆论的风向标。对于网络热点话题,意见领袖们应进行较为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对于高校内大学生网民热议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地回应,答疑释惑,进行积极的沟通解释。

2.“用户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

“用户时代”是相对于“受众时代”而言的。“受众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受众在整个传播链条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用户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者考虑了用户的需求,认为“营销为王”比“内容为王”更为重要。“受众时代”向“用户时代”的迈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用户时代”的大背景下,不仅技术的研发者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研、搜集各个群体的意见,为做出正确决策奠定基石,而且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的经营者们也要思索如何赢得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现阶段,以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借助于新媒体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高校和社会而言也必须考虑大学生们自身的内在需求,即高校和社会以何种形式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和技术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户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要考虑如何成功营销,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拟态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

采用新媒体手段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在一种虚拟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借助于一系列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把生动形象的事例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面前,通过声形并茂、活泼生动的方式来完成对大学生的感化,让他们在一种拟态环境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拟态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的局限性,有着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拟态环境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任何一个国家,网络的自由都不是一种恣意的狂欢,必然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法律、道德规制之下。拟态环境带来了网络言论的自由开放,怀抱着各种目的动机的人的言论都会出现在博客、微博、论坛、社区、即时通讯工具里。因此,如果不对这些言论加以甄别、盲目接受,必然会混淆大学生的视听,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面对真假信息混杂、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大学生要增强自身对虚假错误信息的免疫力,成为一个真正守护真理和正义的“守望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树立对社会主义社会、对党和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倪宁.广告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上一篇: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作品中的生态意识 下一篇: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