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新华上市猜想

时间:2022-08-17 01:07:46

尽管此前已经有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上市的成功经验,但平安和新华的上市故事将是完全不同的版本.

2月13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国务院新闻会上说,继去年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后,今年还将有两家保险公司上市。吴透露,这两家保险公司分别是平安保险和新华人寿,平安上市地点在海外,新华则在内地。

尽管平安和新华今年上市属意料之中,但从保监会主席的口中说出来,就显得更为确定。目前从两家保险公司上市计划预期上,步入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都将于2004年第二个季度完成。

尽管此前已经有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上市的成功经验,但显然平安和新华是两家完全不同的保险公司,其上市故事也将是完全不同的版本――对其它保险公司来说,也更具有借鉴意义。

新华:先国内后海外

“保险公司壮大资本实力,不外乎两个途径:第一,在国内迅速扩大自己的股本,继续招收新的股东;第二,在资本市场上迅速上市。”新华人寿董事长关国亮谈及一家年轻的保险公司怎样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时,这样描述上市对保险公司发展的作用。

虽然在2001年底,新华人寿就在中资寿险公司第一家提出上市申请,但平安保险的上市准备工作则更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彼时,平安准备以寿险为主体到海外上市,后来,平安改写了上市故事的序言,到2003年初确定以平安集团为上市主体。

关国亮直言新华人寿进入资本市场的动机:“新华人寿同国内各保险企业面临的问题一样,突出的矛盾是资本金额太小,这无疑影响到公司快速扩充机构和业务发展。也难以对技术、管理、人才进行资金投入。”据了解,新华人寿除了人寿保险业务外,在其未来业务框架中还有非寿险业务、银行保险业务、经纪公司、健康险公司、公司等。目前,新华人寿是所有保险公司中率先作为控股股东投资成立专业的公司的保险企业。

新华的扩张需要资金,资金的来源需要加快资本运营。新华人寿上市的准备工作起于2000年。2000年年底,新华人寿成功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四家国际知名企业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2亿元,迈出了增加资本实力的第一步。

第二步,新华人寿于2001年向中国保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2003年6月4日,新华人寿接到保监会《关于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批复》,原则同意新华人寿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实际上,这个文件要早于2003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两家公司。

在接受采访时,关国亮说:“通过资本运营手段适时向其它管理方面的作业能力,通过多种资本运营手段适时向其它金融领域渗透。到2006年初步形成以寿险业务为核心兼有投资管理、证券、信托、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的金融服务集团。”关国亮在其战略规划中这样规划:“上市闯关成功,将为公司资本运营建好平台。然后根据资本市场的情况,考虑通过配股、发行B股或在香港发行H股、在海外上市等手段,进一步筹集资金,为参与设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控股一家商业银行及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而提供可能性。”从这一战略规划中看,新华人寿上市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建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集团的机构建设和投资。

平安:海外打国际牌

相对于新华人寿先于国内A股实现保险上市第一股,再到海外融资的目标。平安一直致力于打国际牌,图谋海外上市。为了谱写平安上市故事,平安先后作了一系列烘托上市故事的准备工作。

2002年,在平安原外资股东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帮助下,以10%的股权吸收了汇丰6亿美元的投资;2003年年末,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出资10亿日元,获得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公司约1%的股份,成为继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之后的平安第四大外资股东,平安的外资持股已达到了保监会规定的25%上限。

另外,2002年间,民间资本背景的北京源信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宝华投资有限公司(都是由自然人控制),接手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出让的全部股权,从而跻身平安保险十大股东行列,使平安成为一家民营资本高度渗透的保险公司。国有资本、外资、民营资本大体上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比例。

在成功完成股权变更后,平安还马不停蹄地吸纳外援,先后在投资、精算、财务、营销、法等方面招募具有国际化工作经验的人士,最近的一次人事变动,是将英国保诚保险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梁家驹迎接到平安人寿任职董事长兼CEO一职,原来任些职的王利平女士回到平安集团任职副总经理。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还将总经理一职让给了香港人张子欣。张曾在1997年作为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代表派驻平安作咨询服务,后逐步从平安的CFO升为COO.谈及上市的目的,张子欣说,平安在短期内资本是足够的,尤其是汇丰入股后,我们的资本三五年内都够用。但长期来说,还是有补充资本金的打算。

张子欣否认了自己出任COO是为了上市的目的,他说,公司对我的新任命可能在时间上与上市有些巧合。“但无论是我的任命还是平安的上市,遵循的仍是平安这些年一贯的原则:'外体、外脑、外资',即引进国际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吸纳海外良才、吸收海外投资。”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吴长根认为:平安到海外上市要打动投资者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的上市故事。人保财险和中国人寿最为打动人的是其占据一个极有潜力的保险市场的2/3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平安的上市故事的亮点在于:“这家公司的管理层的国际化水平、业务创新水平及业务高增长能力。”管理层的国际化水平不在于管理层是否是外籍人士,而在于这个职位的管理人士是否有相关行业最好的经验和职业生涯。“

不轻松的上市之旅

按照预计的行程,平安和新华都即将开始其推介路演的上市之旅。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去年上市虽然广受追捧,看起来很风光,但是显然摆在马明哲和关国亮面前的道路并不轻松,其故事能否让投资人眼前一亮还很难说。

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有其长处――分别在财险和寿险领域拥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它们的短处――因为体制原因而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最终由国家来买单,又国家来背了最后的包袱。

显然,平安和新华的市场份额还不够大,而其包袱国家也不会提供援助,所有的问题需要它们自己来解决。

虽然有保监会官员对记者透露,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基本都已达标。但是在2003年,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实行偿付能力监管,曾查出有10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能达标,其中就包括这些即将准备上市的保险公司。

实际上国内保险公司一直被担心的利差损(利差损是指资金投资运用收益低于有效契约额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编者注)问题也让国内外投资者担心。

有人说平安有巨大的财务“包袱”,张子欣对此的解释是,利差损是肯定存在的,但不是一个静态的数据,而是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动态地显示的。利差损只是部分早年的产品存在,平安这些年较好的业绩和财务回报,有效地弥补了这些利差损,现在利差损的比例在逐步缩小。

机制上的优势,管理上的国际化,新华和平安能否依靠这些最终让投资者买单?人们还需拭目以待。

上一篇:期待国资进场 下一篇:空客打造空中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