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17 01:05:41

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框架,详细分析和探讨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同时估计了一系列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参数。本文分析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看,在我国执行以货币供给调控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优于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

一、引言

货币政策作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各国经济决策部门的重视。在拥有成熟市场经济条件的国家中,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前的近二十年内,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通货膨胀保持较低水平的特点,这一期间被称作“大平稳”(Great Moderation)时代,对此研究者普遍认为,较为正确和成熟的货币政策是实现“大平稳”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对此,各国纷纷开展了各种版本的救市计划,努力使经济尽快走出衰退的泥潭。这其中货币政策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合理运用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其中,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决定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控运用中需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特点,综合关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存在的多重性和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这实际上也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合理制定货币政策,综合利用利率调控、信贷规模管理等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有效地实现调控目标成为货币政策制定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顾近二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历史实践,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全国在之后的几年内出现了经济过热的局面,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在这一时期我国相应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下,我国经济过热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部门受到了较大冲击,国民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国在1998年之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为稳健,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防范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起到积极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推动作用随后几年开始逐渐显现,在以投资为主的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从2003年开始经济又重新出现了偏热的趋势,货币政策对此又重新进行了微调予以应对,但总的来说,在次贷危机全面影响我国之前的近十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特点,货币政策调控变化幅度不大,总体保持稳健的态势。然而,随着次贷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了衰退,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近几年的调控出现了明显转变:首先在2008年底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了大规模信贷扩张,扭转了当时宏观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然而随后国内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通货膨胀上行压力的出现,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健,试图在通货膨胀治理、管理预期和稳定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合理有效政策空间。总的来看,近二十年我国货币政策是在不断学习和吸取相关货币政策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时间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形势变化,合理选择搭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相应调控,其历史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

就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两种。其中,我国数量型工具主要包括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信贷规模的控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了利率调控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当中,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最为频繁,效果最为明显,同时也兼顾了利率调控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手段。其中,随着我国基础货币供给越来越多受到外汇占款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增加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中央银行将商业银行体系内超额存款准备金作为主要的操作对象,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位置,从而实现货币信贷调控的目的。此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货币市场流动性进行调节。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从我国利率政策来看,通过对存贷款等管制利率的调节来引导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市场利率走势。随着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特征日益显著,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逐渐加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得到了一定改善。在这一背景下,人民银行利用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进一步强化了利率政策调控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控方式和调控机制更为灵活,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汇率政策来看,我国于2005年7月实行了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12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30%,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于调节我国外部失衡、缓解外汇占款对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调整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推进。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必然会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等多种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因此,考察这些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和作用的不同特征对于提高我国货币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分析和探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逐渐为货币政策决策部门所接受,这一分析方法的一个显著优点在于能够避免以往经济模型中容易出现的卢卡斯批判和动态不一致,因此应用该方法可以提高模型在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国内外研究中,Smets和Wouters(2007)、Chari et al(2008)、Blanchard(2009)、李春吉、孟晓宏(2006),许伟、陈斌开(2009)等分别采用此类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为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鉴于该理论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实用价值,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开发本国宏观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其在政策效应分析、经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未来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在经济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制定、政策效应分析和经济预测领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能够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逐步开发和不断完善,该方法在我国经济政策效应的量化分析、经济发展运行中重要参数界定与测度、对我国经济未来运行态势的预测方面无疑将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将考察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讨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应。在具有微观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内,系统性、规范化地研究和分析货币政策不同调控工具对我国经济发展运行情况的影响和作用。

二、我国经济DSGE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本文旨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和探讨。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经济的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是基于新凯恩斯垄断竞争模型框架建立的,包括了多个经济部门:家庭、中间品生产者、零售商、政府等。目的在于考察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金融调控政策而言,在这里主要集中分析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情况。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主要包括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两个大类,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间接调控的工具。

在具体分析中,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来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执行情况,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执行情况。模型中所需要的其他经济数据包括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所有数据均为季度数据,时间段为1998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2季度。综上所述,本文将首先建立关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包括了我国家庭、本地企业(中间品生产商、零售商),资本品生产者、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经济决策部门等,模型基本框架的建立如下。

本文模型中引入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模型求解和估计时,分为两个线性系统分别进行。两个系统均包含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理性预期冲击,两个系统的唯一差异体现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上。

三、模型参数估计、脉冲响应函数模拟

(一)模型参数的估计

1.部分参数的基本校准

2.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以上是基于数量型和价格性货币政策工具给出的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情况的模型估计结果。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参数,这些参数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经济结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和参考借鉴意义。此外,观察两个模型对同一参数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两者均较为接近,说明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二)模型参数的脉冲曲线模拟分析

本文基于以上模型,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情况。限于篇幅,本文所关注的我国经济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我国地区的通货膨胀(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情况。可以看到,当数量型货币政策(货币供给)扩张时,我国实际产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货膨胀也出现上升。1%正向货币供给波动会引起产出大约0.8%的波动,其政策效应显著的持续期大约可以达到将近10个季度左右;与此同时,货币供给增加还会引起通货膨胀的上升,1%正向货币供给波动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上升近2.5%,并可维持较长的政策效应期。同时,货币供给增加对消费者消费、企业投资都有着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相对来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发现,当价格型货币政策(利率)提高时,我国实际产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货膨胀显示出现下降而后上升。具体而言,1%正向利率冲击出现时,我国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出现一定的下降,而后逐渐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利率政策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有限,然而利率上升可以使得产出出现明显下降,但其作用力度明显小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的影响,1%的利率正向冲击仅仅可以引起产出不到0.5%的波动。在消费方面,利率提高的增加会相应减少居民消费,显示了价格型政策工具在消费调节中的产生负向作用,使得消费水平下降,更多的消费预算可能变为居民储蓄。同时,利率的上升对投资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

总体来看,就调控效果而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无论在政策效应的力度还是持续期方面均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此外,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效应并不理想,可以看到,尽管在最初利率的提高使得通货膨胀出现明显下降,但在随后的时间内,通货膨胀逐步上升并依然维持在正向的态势。同样的情形出现在价格型工具对消费、投资的影响上,其作用力度也相对小于数量型政策工具。这说明,现阶段,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当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相比于价格型工具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调控效力。

事实上,受限于我国经济结构特点和金融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占款连续快速增长,基础货币被动投放,造成我国国内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张,因此尽管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来看,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相对更为有效,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了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受到我国人民币汇率调整逐渐趋向均衡汇率、经济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弱和外汇占款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调整空间,独立性和主动性有了一定的加强,然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就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微观市场主体仍然缺乏足够的市场化意识,事实上这正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的一种体现。我国金融资源的价格体系长期存在管制现象,金融市场又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这造成了微观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对金融市场价格变化不敏感,存在预算软约束、非理性投资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必然要打上折扣,影响其政策效力的发挥。

四、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分析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经济的调控效果看,执行以货币供给总量调控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优于以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事实上,我国经济近年来取得加快发展,其经济增长结构中投资拉动所占比重较大,这其中更多是以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为主导。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等方面的原因,这类企业在融资、投资中对于资金成本(利率)并不敏感,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贷款规模的大小。因此,当货币政策收紧,以信贷规模为代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这些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十分显著,相比之下,价格型工具作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事实上,这正体现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完善,资本价格效应难以充分体现的现状。在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中,政策效应最为明显的依然是对信贷规模的管控。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人民银行多次提出将综合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这说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将会有更多施展的舞台,其前提条件必将是我国利率市场的不断推进和完善,这也正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各项金融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初步建立起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利率体系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长期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程度有显著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种种证据表明,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调控的现实条件在逐渐完善,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正逐步加强。

综上所述,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密切关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趋势、详细考察多种货币政策措施、工具的政策效应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与之伴随的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资产价格波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和一段时期内通货膨胀预期的不断增强,应当看到货币政策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充分理解和把握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考察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对于相关政策制定、保持区域经济发展与稳定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45-53。

[2]郭涛,宋德勇.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3):39-47。

[3]江曙霞,江日初,吉鹏.麦克勒姆规则及中国货币政策检验[J].金融研究,2008,(5):35-47。

[4]李春吉,孟晓宏.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10):72-82。

[5]李浩,钟昌标.贸易顺差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分析[J].世界经济,2008,(9):60-65。

上一篇:公司治理模式差异与金字塔结构终极控股股东行... 下一篇: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