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快乐人生

时间:2022-08-17 11:45:21

苦出来的父亲,一心不要孩子体验自己当初缺憾的父亲,却为孩子制造了一个痛苦的集中营和一个再也没有欢乐的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今天,这种愚忠愚孝的封建伦理观当然早就受到了挑战,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想,除掉个别的特例,基本上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中国还有句谚语,虎毒不食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没有父母会想去害自己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之心,都是爱孩子、盼望着孩子好的。

然而,爱孩子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各个不一;盼望着孩子好,也有种种的好法:比如说,是盼望着孩子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呢,还是盼望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人会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成功的人生不就是幸福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不就是成功的人生吗?

这正是身边许许多多父母的误区:他们将成功与幸福混为一谈了,并且将成功当作幸福的前提。于是,出于拳拳爱子之心,他们从小就教育和监督孩子,和孩子一起不遗余力、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

结果怎么样呢?

前不久,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来到北京举办音乐会,这是一位具有浓烈传奇色彩的人物――你相信吗?他曾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现在智力仍然有障碍。根据他的真实故事拍成的电影《闪光的日子》(《shine》)获得过多项奥斯卡奖。

大卫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他在集中营度过几年苦难生活,侥幸生还后,在现实社会中依然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周围危机四伏,他要尽最大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孩子,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可以在这个社会里高贵地立足,而不是像他自己那样始终在底层苦苦挣扎。

在少年时期,大卫的父亲就非常喜欢音乐。贫寒的家境无力供他学音乐,十几岁的他便自己辛辛苦苦挣钱,买来小提琴。然而,严厉粗暴的父亲禁止他拉琴,将小提琴砸了个稀巴烂。那样一幕场景,在这个少年身上烙下了终身无法治愈的创伤。

所以,当他成年以后,自己成了一位父亲,就将未竟的对音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他觉得,能让孩子学琴,就是爱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孩子有条件学琴,比当年的他不知幸福多少倍。

“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电影中的父亲强迫孩子去认识这一点,去与他自己的人生理念达成共识。孩子嗫嗫嚅嚅地照着说了。

“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

“我要赢!”

孩子又一次按照父亲一贯灌输的观点说了。

孩子确确实实也想赢,但总有赢不了的时候。这时候孩子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都来得大。

这位饱尝人生苦难的父亲,用自己强硬的意志,把家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尚未成熟的年幼的孩子,演练艰难的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他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许他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孩子终于还是离开了家,当他学成以后,暴君般的父亲又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父亲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了一线生机。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用爱杀人”的例子。令人窒息的父爱,差不多彻底地毁掉了一个孩子可能有的幸福人生。

父亲的专制,使得孩子苦学有成,他达到了父亲所要求的“成功”:从小就被视为天才的音乐神童,长大后成为举世瞩目的钢琴家。这一切的代价是,原本性格乖巧的孩子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崩溃,最后进了疯人院。

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他永远不可能拥有一个普通人的正常人生,他与一切普通人所能感受到的快乐都失之交臂了。

这样的“成功”人生,是多么让人不寒而栗!

影片结束的时候,在一位善良女性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一次进入演奏厅,在如雷掌声中啜泣。

我想,所有更注重给孩子一个“成功人生”而不是一个“快乐人生”的父母,都该欣赏一下这部电影,给自己某种警醒:究竟,怎样才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在某些时候,是否该提醒自己,不要用一厢情愿的爱与希望窒息了孩子鲜嫩活泼的生命?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了这个家,你怎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这位天下第一严父的推理。在这样的振振有词的逻辑中,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彻底忽略了,孩子在爱的旗帜、在“为你好”的心愿下,仿佛成为某种用来完成父亲人生理想的道具,而自己的人生却被彻底地牺牲掉了。

苦出来的父亲,一心不要孩子体验自己当初缺憾的父亲,却为孩子制造了一个痛苦的集中营和一个再也没有欢乐的人生。

钢琴师的人生悲剧,也许仍算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一个品格没有瑕疵的好人,因为爱孩子的方式不对,却可能是非常坏的父亲或者母亲,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屡见不鲜。悲剧已经屡屡见诸报端:

一位17岁的少年,把身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的父母双双杀死在家中;

浙江的一位中学生,把经常打骂他的母亲杀死;

……

悲剧令人发指,而起因几乎如出一辙:父母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的愿望,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是苛刻;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内心既自卑又对父母充满怨恨。两代人在心理上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这当中孩子无疑处于弱势,因为父母凭借他们的威严可以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根弦越绷越紧,在某种极至状态下就铮然断裂,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据采访过浙江少年弑母案的记者披露,被杀的母亲,平时不许孩子看电视、接电话、踢球、与朋友交往……理由是怕影响学习,孩子一回到家,就跟软禁了似的,只许到自己房间学功课。悲剧的直接触因,是那天孩子留在学校打了一会儿篮球,回家后母亲对并不比自己矮多少的孩子又打又骂……

这位母亲的心态,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幸好许多家庭还没有走到这么极端的地步。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生存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生存竞争中强大有力,至少不被淘汰出局,父母们使出浑身解数,逼着孩子从小就去适应竞争,去为将来的成功做准备,他们觉得,尽可能严格地要求孩子,才算真正负起了做父母的责任。

邻居的孩子四岁就会呱呱呱地说外语了,自己的孩子,汉语的句子都说不完整呢,立刻自惭形秽,开始计划要把孩子送进阶梯英语学习班;

同事的小孩都会编软件了,怎么我的孩子跟人家一般大,还只爱玩电脑游戏呀?

明智的父母,该懂得跟孩子站在一个“战壕”里,与孩子一起面对压力,

开学了!

每次拿到孩子的考试卷,不是根据孩子进步与否来决定表扬还是批评孩子,而是问:在班上排第几?仿佛只有遥遥领先、把别人都甩在后面才是真正值得欣慰的。

现在这一代父母,是当得特别辛苦、特别吃力的父母。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送他(她)去上各种兴趣班,音乐绘画舞蹈球艺外语电脑……恨不得把孩子打造成全才;稍大一点,送他们上诸如奥林匹克数学班这类的补习班,节衣缩食为他们请家庭教师。在北京音乐学院附中,一些外地孩子的父母双双抛弃职业,甘做陪读陪练父母,一切只是为了孩子的成材。

而这一代孩子呢,他们身上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望,他们要压抑自己的天性接受各种专业强化训练,还要面临与同龄人的残酷竞争。他们是承受着特别巨大压力的一代孩子。

其实,不用父母耳提面命,孩子也想赢啊。可是,总是不可能每次都赢,总有别人赢你的时候。而且,人人都赢是不可能的。

这种时候,倘若成人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反而一味给孩子加压,孩子内心感受到的压力就会严重超负荷。

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性格尚未定型,长期承受超负荷压力的结果,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变得沉闷胆怯,对事物轻易不敢尝试,自信心严重不足,失败感伴随终生;

二,变得情绪焦躁,喜怒无常,缺乏自控力,具有攻击性;

三,变得自私冷漠,惟我独尊,失去了感知人情冷暖的能力;

……

当孩子哪怕得了个小小的感冒,父母都急着延医吃药;而孩子心理上出现疾病的苗头,却被许多父母忽略了。而且追究起来,心理疾病的源头,恐怕跟父母一味功利地加压大有关系呢。

对一个孩子来说,来自学校的、来自同龄人的、来自社会的压力已经是够大的了,他们已经在非常努力地应对着这一切。明智的父母,该懂得跟孩子站在一个“战壕”里,与孩子一起面对压力,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保有一颗平常心。

另外,每个孩子能力大小与取向确实有不同。一位母亲告诉过我关于她自己孩子的一个故事。她的孩子与邻居孩子同时开始学钢琴,一开始邻居孩子就对弹琴表现出极大兴趣,虽然有时也会犯犯懒,但只要大人稍作要求,总能自觉去弹;钢琴老师也说她进步快,对音乐领悟力强。而她自己的孩子呢,简直视弹琴为刑罚,每次弹琴之前大人孩子之间都要发生一场“战争”,大人骂孩子哭,一个弹琴简直把个家搞得鸡犬不宁。特别是一与邻居孩子对比,这位母亲的挫折感就更强烈,于是以更大的毅力逼孩子坚持下去,增加他的弹琴时间,指望勤能补拙。

就这样坚持了好多年。初三以后,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孩子对弹琴本来就没有兴趣,弹琴一事自然而然也就放弃了。

学了这么多年,孩子也好歹学会了几首曲子。但这位母亲回想起这个过程,觉得简直是像噩梦一样,是她和孩子共同的噩梦。比起她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还有被破坏的母子感情,她觉得,为学会那几首曲子,她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真是得不偿失。

如果你爱他(她),你就要去接受他(她)。

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不同的个体,天赋有差别,能力倾向有差别,正是这些差别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承认差异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永远用孩子不足的一面去比别人的强项。

你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特别强,平衡协调能力却糟糕透顶;可能能歌善舞,数理化却怎么也学不好;可能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口算却老要出错……做父母的责任,不应该是逼着一个擅长学语言的孩子一定要在奥数比赛中拿奖,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长项,建立起一种对自我的信心。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把手掌举在我的头顶让我跳起来去摸,而我永远摸不到――因为每当我长大一点,跳得高一点,他的手掌的位置也升高了。这仅仅是一个游戏。但至今,我还记得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沮丧感。

而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盼,是否就像那不断升高、让孩子永远摸不到的手掌呢t

南京的聋孩子周婷婷的父亲周宏提出赏识教育的观点,大力主张父母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他说,大多数父母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呢?因为他们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最出色的孩子比,一比就比出自己孩子的不足;这样他们给孩子传达的信息就是:你怎么总是不如别人呢?别人能够做到的,为什么你就做不到呢?

而他的女儿周婷婷,婴儿时期就聋了,别的孩子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对周婷婷恐怕就比登天还难。所以,他从来不将女儿去与别的孩子比,只让她和自己比。

他永远对女儿说:“你真棒!”――当女儿跌跌撞撞迈出一小步,当女儿含糊不清说出了一个音节,当女儿做出一件从未做过的事……他都对她说,“你真棒!”

周宏的赏识教育几乎创造了一个奇迹:周婷婷作为一个聋哑人考上了大学,后又获得国外大学的奖学金,目前正在美国留学。

比这些世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父亲帮助她走出了聋人的无声世界,帮助她走向了一个开阔丰富的人生。

如果你爱他(她),你就要去接受他(她)。伟人与天才在这个世界上毕竟是少数分子,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从生活中感受快乐。教育学界的一种崭新理念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快乐。

与其逼着孩子一定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不如帮孩子建立一个快乐的人生。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从降临到世上的那天起,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做父母的职责,是小心呵护孩子的身体与心灵,让他们避开可能遇到的危险、伤害,学会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父母只能帮助孩子,却永远不应该代替孩子去感受和选择。

上一篇:qq签名簿:找工作这件事 下一篇:你是“小偷”我是“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