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医改同行”系列访谈(十三)

时间:2022-08-17 10:43:40

“信息化与医改同行”系列访谈(十三)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天的课我和所有的听众几乎耐着性子等到了极限,仰慕已久的那家著名医院的信息主管终于出现了。我们虔诚地、认真仔细地听他的讲解,唯恐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当PPT页面一片片从我们的面前飞速而过,我的心开始落入绝望的深渊……

不错,在那家“巨无霸”般的医院中,HIS、LIS、RIS、PACS应有尽有。但是,从展示的每一个画面上,都能看见需要数据采集的“窟窿眼”,就像一个个“黑洞”充满了整个界面,从医生站、护士站、手术麻醉、医技系统......莫不是如此。可以想象出使用这一个个系统的医护人员将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他们必然会怀疑系统的先进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病案首页中需要填写大量的病人基本信息,尤其是对诊断的描述既要符合ICD-10规范,又要符合病患的病情。但是往往医院中沿袭多年的习惯叫法,根本无法顺应ICD-10的要求,因此医务人员填写时仍然我行我素。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需要归纳总结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病历。因为从诊断的判别中,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是无法确切定位的;反过来,医生更是觉得自己的录入,简直就是一项无用功,到头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对电脑系统的录入字段嗤之以鼻,虽然使用了系统,但与手工相比,收效甚微。如果信息采集设计得不合理,我们会从一个极端――手工操作的烦琐低效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信息系统带来的烦琐低效,要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其实不单单是操作者在盼望着能够有最简化的录入界面,维护的人员也在盼望着更简单的系统。有些系统在设计一个病人的门诊收费时,后台就要关联上五张以上的数据表,查询一个病人的记录要在几十万条数据中搜索,还要在有限时间内写下有效的查询语句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底层相互关联的数据结构林林总总,摸清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能够实现基本功能都已经不错了,谁又会在乎数据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数据的冗余呢。难怪有人戏称医院的系统维护工作是“死路一条”:HIS、LIS、RIS、PACS全是“死”(谐音)。

于是,医院信息化往往陷于内外交困之中。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能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就会发现简单是最原始的出发点。好比电子开单系统,从道理讲电子开单一般都会依照手工单据模式移植到电脑中,有些手工表单需要医生非常仔细地了解病情后才能开具,费时费力。比如病理有个检查叫TCT(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就是采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系统检测宫颈细胞并进行细胞学分类诊断。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一种宫颈癌细胞学检查技术,这张表单手工开的话,有将近20个必填项目,因此医生一边从患者宫颈部位取材,一边要填写申请单,十分麻烦,于是临床中医生可能不倾向于开单化验。这一倾向的后果是显然的,一方面是先进的检验技术设备闲置,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提高病患的风险。如果采用电子开单时还是照旧行事,几乎不会有多少改观。而如果简化必填项,用选择项来代替录入,将大大简化开单流程。我们在医院临床实践中的试验结果证明,问题改观极其明显。医院TCT业务量提高了70%,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检查终于实现了量价齐升。因此,便捷的技术手段,一定会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更能够充分发挥高技术手段服务于病患。这充分说明,好的简单易用的临床信息系统,将会带来共赢的格局。

如果医疗业务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能精心设计,数据的流转都能各取所需,用户的界面友好而灵活,后台的数据结构设计简洁而直接,系统间的整合不因缺乏标准而困难重重,这样是多么理想的状态。如果我们的信息系统有一天能够足够的精简,我们离快乐就不再遥远。

上一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区别 下一篇:盘活海量卫星遥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