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的作业设计

时间:2022-08-17 08:07:34

浅谈中学语文的作业设计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际,就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寻找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有意义的生长点与突破点,使语文作业真正成为一个良好的,并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作业 设计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07-01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传统教学中的作业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作业的量大,缺乏必要的探究。学生在大量堆积的作业面前,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布置作业也只是为了识记和巩固课堂内的一些认知性知识。例如文言文的学习,作业形式一般要求学生阅读原文,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文,其目的在于落实基本知识点,缺乏探究性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心情压抑,兴趣被泯灭,作业形式单一,题目陈旧。设计者没有对题目进行精心的筛选,随意地找一些陈年旧题或参考书上现成的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检验的作用;作业难度一致,设计不合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做起来会相对容易,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做起来就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改变作业设计。

一 语文作业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传统的语文作业基本上是知识的再现、巩固和强化,作业设计的目的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方法的指导、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谈何学习的趣味性。

二 作业设计应具有“生活化”

作业设计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再像以往作业中仅仅就教材中的范文提问题,应打破作业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原有经验和体验的旧模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等同于学科内容的学习,让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是学生向往和感兴趣的,面对这样情境性的作业,学生乐于参与,且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 作业设计应具有丰富性、多样性

语文作业内容的多维性决定着语文作业设计应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可以设计一些自创型作业、合作型作业、实践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思维训练性作业等。

首先,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如诗歌教学时,加强诵读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如在讲《荷塘月色》一课前,让学生给文章配乐,从音乐的选择中让学生体味作者那种复杂的情感;在讲《长亭送别》一文时,我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从选演员到排练,学生都积极参与,特别是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使学生能够体味出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崔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感受《长亭送别》这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体味王实甫戏剧的阴柔之美;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让学生去搜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从判词中了解人物的命运,并让学生去搜集《红楼梦》中的诗词并背诵,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在讲《六国论》一课时,布置合作模式的作业,一个小组找出文章中的生字,一个小组归纳文章的实词、虚词,一个小组归纳文言现象,一个小组分析文章的内容,任务布置后,学生立即分工行动,忙得不亦乐乎,而且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我在上完《劝学》之后布置了这样几道作业题;(1)背诵文章的关键句,找出文章的特殊句式并加以翻译。(2)背诵1~2段,列出文章的论证纲要,找出文章的特殊句式并加以翻译。(3)背诵全文,比较《庄子》与《荀子》风格的不同。这三道题对应不同类型的学生。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记忆一些关键句,基础一般的学生记忆一定的篇幅并回顾课堂的内容纲要。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能够在课外得到延伸和扩展。

最后,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我在教《赤壁》一课时,发现部分学生的文言功底不是很“深厚”,文章读得结结巴巴,对文本字面上的意思也不理解,我就让这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去疏通文义,等他们把作业完成了,再让他们去讨论苏轼的思想态度和人生境界。同时,在设计作业时,注意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 作业设计应具有探究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传统的语文作业基本上是以单调机械的抄写、识记为主要特点,以反复操作为手段,并且针对性较强。我认为应该改变这一老式作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设计具有创意的、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语文作业,让作业成为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必要延伸。在讲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性作业:如果你是贝尔曼,你如何选择?为什么?通过这一开放的话题,引导学生如何去体会贝尔曼这个人物身上具有的品质,不让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多问问“为什么”,让学生总结贝尔曼这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明白从这篇文章中应真正学习什么。

语文作业的设计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我们应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工夫,充分发挥语文作业的功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上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下一篇:课改十年后的政治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