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7 07:41:00

学习策略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应用

摘 要: 手风琴学习策略是一般学习策略与手风琴学习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学习策略理论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本文依据对学习策略理论和手风琴学习特点的分析,从认知、记忆、精加工和时间管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学习策略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应用。

关键词: 手风琴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记忆策略 精加工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一、手风琴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这一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于1956年最早提出,并把它理解为个体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后来,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加涅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对认知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手风琴演奏是一项复杂的整体运动和在时间中流动的音响艺术。在练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意识成分的参与,以及手指、手臂、肩、腰等一系列肌体的协调运转,需要聆听辨别同时响起的多种旋律,灵活变换不同表情记号所带来的触键方式,以及有效控制各种强弱差异,种种因素的和谐统一才能保证艺术成果的产生。从注意的生理机制看,当新异刺激产生时,人便会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方向,如果在同一时间里大脑的注意力所收到的新异刺激范围过宽,则会影响到大脑把有限的精力更清晰、更集中地指向客体。比如学习者在注意左手伴奏声部时,形象鲜明的右手旋律声部的音响也会掺杂进来,则干扰了学习者对于左手伴奏声部的清晰感知;又如学习者在解决抖风箱左臂紧张这一技术难题时,往往会把注意力分散于情绪表达、按键位置、节奏重音等诸多方面,那么抖风箱练习时的左臂知觉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记是杂乱无章的、变形的,这种知觉信息的不完整性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再次重复练习,使学习效率相当低下。因而,在手风琴学习中,左手、右手、声部、力度等多变的和不确定的注意对象常常扰乱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者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保证大脑皮层始终兴奋于某一点,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在那些重点、难点部分,之后再转移至其它,以对演奏的各个方面都有选择地以控制,从而保证能自如完整地演奏整首作品。

二、手风琴学习策略中的记忆策略

记忆是个体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基本条件,正是有了记忆的存在,人类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才得以延续。心理学家分析,记忆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它的生理机制则是大脑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暂时神经联系所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经过强化而得到巩固,当再现时,旧的痕迹被激活,于是完成了从生理到心理的过渡和转变,个体便可以回忆起以往经历过的事物。

1.“组块”编码,识记信息。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14号》(手风琴改编曲)第40小节是一个变化音非常多、速度极快、节奏密集的乐句,要求学习者既不能漏弹、误弹任何音,又不能减缓速度或是弹奏声音不清晰。此乐句乍看上去不好把握,但稍加分析可以得出:这一大串密集音符其实是下行半音阶五连音,我们可以把每个五连音组看成一个组块,组块第一个音都用小指开始然后顺势落到拇指上,八组五连音(也就是八个组块)采用相同的指法,只要学习者记住每弹完一个组块后小指下行半音进入另一个组快,就可以依靠手指对下行半音阶弹奏的自动化完成记忆任务,而不用费劲脑筋搞清楚具体是哪五个音。在这个乐句里学习者采用相同指法组块的记忆方法,既可以避免组块之间指法相异造成的记忆混乱,又因有主次地选择记忆重点音符而可以从主观上减少输入音符的信息总量。

2.“重复”储存,保持信息。

那些经过识记后的信息进入了短时记忆工作区,短时记忆对信息保持的时间有限,通常在30秒左右,并且信息在此区域的存储数量随存留时间的增长而呈降低的趋势。因而,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策略促使短时记忆的信息向长时记忆转化,并长期储存在长时记忆中,才有可能获得更大更长的信息存储空间和保持时间,减少遗忘的发生。

对于具有动作技能性质的手风琴演奏来说经过识记存留于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获得长期保存的主要方法就是重复。通过不断的重复纠正,学习初期在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中枢控制下的那些不协调的弹奏动作才可能形成正确的演奏技术,成为自动化的动作记忆;同时,乐谱上所承载的大量音符信息以及实际音响所带来的听觉上的刺激也在重复过程中不断刺激强化,形成视觉和听觉记忆。一般来说,多次重复能加深记忆的痕迹,但盲目的、机械的重复只能加深机械记忆,学习者在这种没有新鲜感的练习中会产生极其厌烦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无意义材料基础之上的机械记忆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造成记忆链断裂,使演奏中断。在手风琴学习过程中,科学的重复并不是无目的、无限次的反复,而是学习者把每一次重复看作再一次的识记,在带有识记性质的重复中寻找更合理的编码方式,从而获得更牢固的记忆效果。

三、手风琴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材料意义化的基础上展开学习活动,加工越深刻则学习效果越好。手风琴学习中的材料主要是指作曲家创作的音乐符号,学习材料和艺术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乐谱符号在学习者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表象不可能直接形成具体的音乐形象,而是以作曲家留下的音乐符号为起点,以精加工为手段,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为根基,对这些符号“破译解码”,不仅力求再现原作的音乐形象,而且要对原型进行体验创造,以自己特殊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品的形象。

手风琴学习中的精加工需要学习者借助于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反复作用,以不同的编码方式连续地刺激遗留在大脑神经系统的痕迹,从而起到理解的效果。由于手风琴作品的题材体裁各异因此精加工策略的途径和目的也有所区别。

如李遇秋的手风琴作品《天女散花》的主题乐段。通过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找可以得知:这首作品是以江南历史文化为背景,塑造了一群美丽端庄的仙女手捧花篮翩翩起舞,长袖纷飞,五彩的花瓣纷纷洋洋洒向人间的幸福场景。乐段起始部分的音乐术语“Adagio”意为柔板,它的标示明确了本乐段的情绪基调应该是温柔而缠绵的,使人联想起几位身披长纱的仙女在林间飘然舞蹈;双簧管柔腻音色的转换与灵巧颤音的结合使人仿佛隐约听见从竹林深处飘来一阵悠扬的曲笛声;而凡条连音线与八分体止符的交替或穿插使用更增添了主题旋律那种欲言又止、似连似断的语气感。使人置身于夜静如水的江南之夜,身薄轻盈的仙女们伴着悠扬的曲笛声在林间翩然起舞的美丽画面中。

库夏科夫的手风琴组曲《冬季素描之四――北风》也是一首具有鲜明音乐形象的作品。右手高声部波浪式的快速跑动和左手低声部悠长连绵的旋律线条相结合,使演奏者仿佛感受到凛冽的北风在茫茫雪原上忽远忽近、时强时弱的灵动和空旷。作品开始于调式的属音,作曲家特意设置的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好似北风来临前的准备,侧耳倾听从远处传来的若隐若现的风声。随着风声的渐渐临近,音乐逐渐清晰起来,好似空旷的冬日雪原上一股旋风卷着点点雪花飘然而至。第二段利用左右手同时跑动的复调手法,以及力度上由首段的弱增加到中强的变化方式,营造出北风近在身边的逼真场面。而进行到全曲第29小节中声部的一连串的下行长音,暗含了北风渐渐远行,茫茫雪原上的一切又恢复平静的朦胧意境。

四、手风琴学习策略中时间管理策略

1.合理安排练习顺序。

练习顺序的安排要遵循从易到难、突出重点这两个原则。一般来讲,在每日的训练中,学习者应先做音阶、琶音、双音等基本练习,这些最简单的练习内容不仅是手风琴学习的基础,而且是主体练习部分的有效“热身”。接下来是学习新内容阶段,这一阶段是每日训练的重点,它可以是对新作品的浏览试奏,也可以是解决难点的突破性练习,或是深挖细节,加强音乐表现方面的处理。最后,学习者还应该对已经掌握的作品进行回顾,以免生疏遗忘。

2.有效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长短应随注意力的集中或分散而相应地加以控制。通常,人的注意不可能长时间的保持不变,而是随着年龄、体力、情绪的变化而加强或减弱。比如,3―4岁儿童每次练习为5―10分钟,而6―7岁儿童每次练习时间可以达到30―40分钟;起床后两至三小时内头脑最清醒,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较长,而下午一点左右大脑的活动最弱,注意力程度降到最低。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及强度。此外,家长和教师如果想增加学习者的练琴时间,可以把一天的练量分为几次来进行,两次之间休息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学习者可以做一些轻微的舒展运动(如四处走走,伸展手臂、腰腹等),但是,要把正在练习的内容放入脑中,这样,当开始下次的练习时,就不再需要一个熟悉准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桑青松,江芳,王贤进.学习策略的原理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美]史兰倩斯卡著.王润婷译.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美]玛德琳娜・布鲁瑟尔著.邹彦,伍维曦译.练琴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调控 下一篇:黑白摄影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