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的两个教学切入点

时间:2022-08-17 07:15:55

《项脊轩志》的两个教学切入点

归有光被称为“明文第一”,而他的《项脊轩志》又被姚鼐称为“太仆最盛之文”。作者紧紧围绕项脊轩这座老屋,追忆读书生活以及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往事的回忆,朴实的语言、动人的细节、深切的情感让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为之流泪。若能选取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既可以让课堂达到一线串珠的效果,又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突破文言文的重难点。如何选取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呢?下面试谈两种方法。

一、从题目切入

题目中的“志”表明了此文是记叙事物、抒感的文章。文章记叙的“物”是“项脊轩”,抒发的是与“项脊轩”有关的“情”,那么我们从题目切入,可以把全文分成两大块:一是项脊轩的形,二是项脊轩的情。

根据项脊轩的形,我们可以提出问题:“项脊轩是一所什么样的房屋,有何特点?”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项脊轩的环境和特点。第一段中明确交代了项脊轩是“百年老屋”,而且是“尘泥渗漉”,学生很容易总结出项脊轩是一所狭小、破漏、阴暗潮湿的老房子;紧接着,学生能够注意“余稍为修葺”之后有了很大变化,它变成了一所不漏雨水、明亮、书声琅琅、鸟语花香的雅居。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项脊轩的特点以及修葺前后的变化,并在诵读和总结中,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文章的重点是项脊轩的情,围绕这个重点,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与“项脊轩”相关的亲人有哪些?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轻松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深情回忆了母亲、祖母和妻子,这三位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紧接着追问学生:文章是如何刻画这三位亲人的?作者对这些亲人的情感又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回忆母亲是通过侧面描写,老妪的转述“儿寒乎?欲食乎?”看似简洁,却最能体现母爱的深情呼唤,所以老妪没说完,作者已经泣不成声;对祖母(大母)从正面描写,祖母“持一象笏”到孙儿书房,肯定地说“他日汝当用之!”对孙儿的殷切期望和满满的自豪表露无遗,而“以手阖门”时的小心翼翼,生怕室外的喧嚣打扰到孙儿的刻苦;文章最后两节是后来补写的,篇幅不长,对亡妻的思念却很浓,回忆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归宁“述诸小妹”的音容笑貌,并在妻亡之年亲手植枇杷树,最令人感伤的是“今已亭亭如盖矣”,树繁盛而人已不在,不由得让人想起苏轼《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诗句。

文中还写了和“项脊轩”相关的哪些事?诸父分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杂乱,表现出大家庭的破败衰落、分崩离析,更有甚者,项脊轩还遭遇四次火灾,所幸的是“有神护”而得以保存下来。

文章分析到这里,再让学生思考,有关项脊轩的情是喜多还是悲多?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整篇文章除了在轩中的读书生活颇有欣喜之外,大家庭的分裂,三位亲人的相继弃世等都是大悲。我们从题目切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语言、体悟文中的细节、感受至真至诚的深情,进而感受到项脊轩的悲情美。

二、从文眼切入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整篇的文章的关键句,即文眼,我们以此切入课文,让学生直接把握文章的重点。文章写了哪些可喜的事和可悲的事?这个问题就可以串起整篇文章。项脊轩修葺后的诗意幽雅与之前的破旧、漏雨、阴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能有一个这样静谧、有花有鸟的居所,自然是非常高兴的,更令人欣慰的是还有爱妻的陪伴,时而问古事,时而学写字,这样的温馨场面是我们能够从文中体会到的少有的令作者可喜的事。

可悲的事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诸父分家,让一个原本破落的大家庭更是分裂凌乱;母亲的早逝,让一个在功名科举上屡遭打击的年轻人过早地失去了母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的依托;祖母的期待让作者深感辜负家族的厚望;就连唯一能陪伴自己的妻子也离开人世,把无尽的荒凉和孤独留给作者,而作者唯一能做的只是亲手种植一棵枇杷树来悼念亡妻;四次遭遇火灾,深化了文章的悲情以及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情。

带着学生仔细品读文章的语言,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概括出可喜的事:①享清幽环境,②得神灵庇护,③有妻子相伴;可悲的事:①诸父分家,②亲人离世,③四遭火灾。在对这些事情的分析中,既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又可以快速把握作者的情感。在对日常琐事的描写中流露出真切情感,又是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借鉴的。

总而言之,这篇文言文不论从题目切入还是从文眼切入,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从悲喜交集的项脊轩中体会到作者对老屋、对亲人的深情。

杨峰,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上一篇:中核钛白:绝境求生,唯变方通 下一篇:一个非硅谷类型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