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孩子的浅见

时间:2022-08-17 02:07:24

自古以来,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少家长认为,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明白道理,加深印象,于是乎,看见孩子犯错误就大打出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那么,孩子到底该不该打呢?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先说说我自家的事情吧!

姑姑家的表弟是1999年牡丹江市九三中学的高考状元,姑父虽然是一名教师,但是所奉行的教育政策就是――打。印象很深的一次就是弟弟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为了逃避期末考试,撒谎说学校放假半天,结果弟弟躲避了学校统一的考试,却遭来了一顿毒打,姑父拿着皮带抽了他,并且让他在雨中站了一下午。除了这次,姑父偶尔也会打弟弟。在姑父的棍棒之下,弟弟如愿考上了西安交大,继而又读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是我们这一代中学习的楷模。那么这个状元真的是“打”出来的吗?如今我和表弟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家庭聚会上,当年还是孩子的我们都已经为人父母,谈论起孩子教育的问题,表弟酒酣过后,泪流满面,意味深长地说:“其实,我小的时候根本不怕打,我害怕的是爸爸打完我后失望的眼神。”原来,让他真正刻骨铭心,激励他勇往直前的不是打,而是父母破碎的心。

三十年前是父辈教育我们成长,三十年后,轮到我们教育子女成长。

儿子出生在军人世家,太爷爷上过朝鲜战场,爷爷打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父亲空军现役。爷爷在太爷爷的棍棒下长大,父亲在爷爷的皮带下长大,成人后都颇有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三代单传的儿子压力巨大,爱人对儿子的要求也颇高,但值得庆幸的是:儿子现在四岁了,颇为顽劣,却也只因爱人的误解挨过一次打。不是孩子不犯错误,而是犯错之后,我和爱人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总爱浪费水,矿泉水喝半瓶就扔,洗手的时候也总是开到最大水流在那玩……此类现象,屡有发生。我和爱人找来缺水的记录片让他看,当他看到一大片龟裂的土地,一个个瘦骨嶙峋的小孩儿时,儿子的眼神暗淡了。从此以后,自己不浪费水了,还经常提醒我们不要浪费水。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极为常见。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不挨打的儿子将来会不会像他的祖父、父亲一样优秀,也不知他能否如我的表弟一般取得卓越的成就,但从目前看来,他阳光、自信、快乐……这应该与他极少被打有关系。打孩子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能够不用这种形式,也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信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一个共赢的局面。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作为家长,理解先于管教。当孩子的行为看似“无理取闹”时,父母首先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对行为予以理解,或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不要按自己的主观臆测妄下评论,当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后,更便于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比如,孩子强烈请求下楼,家长如果一味强烈阻止,只能导致和孩子的矛盾冲突更加激化。如果我们通过问询,了解到孩子是为了给楼下的流浪猫喂食,那么这个举动非但不该阻止,还应该对孩子的善行给予鼓励和表扬。

其次,作为家长,“蹲下”甚为重要。如果说理解是在心态上和孩子保持平等,突破沟通的障碍,那么,行为上的“蹲下来”,则是在行动上与孩子“看齐”。“蹲下来”,看似简单的动作,意义却十分重大。比如在刚才的案例中,如果我们能陪同孩子一起为流浪猫喂食,“蹲下来”,便可以让我们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看见的画面,了解他内心的感受。此刻,在孩子面前再也不是盛气凌人的父母,而是他的朋友,这会使他愿意和朋友耐心交流,让你走进他的心灵,和你一起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是“蹲下来,和孩子一同成长”吧!

再次,作为家长,身教重于言教。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暴力,那么孩子学会的是打架;家长宽容,孩子学会的是大度;家长自信,孩子学会的是阳光……如果你能抱有耐心,满怀善意地陪伴孩子喂养一只流浪猫,那孩子怎么会对身边的人与物有视而不见的冷漠呢?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减少孩子犯错的概率。正所谓是“治标要先治本”啊!

总之,长长的路,要慢慢走。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言传身教,“对症下药”。要知道,孩子一旦犯错,一定要找准“问题”,耐心引导。毕竟,孩子们年龄尚小,对于一些犯下的错误,不明白的道理,他们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中还会继续遇到,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孩子的“软肋”,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施教,用不打不骂的方式,让孩子从心底认同你的观点。

衷心希望我们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教育,面对孩子,一起给孩子一片不为童真畏惧,不为犯错自卑的天空!

上一篇: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方式的思考与... 下一篇:牛玉琴:治沙人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