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及策略

时间:2022-08-17 01:24:34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及策略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德育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开始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中,德育教育是班主任或者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常常忽略数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在高中数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总结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并结合例子,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策略,希望能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意义;实施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们教育活动、形成认识世界的态度、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数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数学不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学习数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不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数学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能够将其数学化,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能巩固数学知识,同时加深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学习集合与函数时,就举了神舟飞船载人航天的热点问题;在学习对数函数时,有里氏震级M的计算方法:M=lgA-lgA0的介绍,这些例子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也包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精神,现代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很多高中数学的课程中都增添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理论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可以以趣味故事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品质.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

高中学生接受了比较长时间的教育,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这些观点和看法还有很大的主观性,高中学生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高中数学内容蕴涵着辩证唯物主义,正负、加减、乘除、量变与质变、认识与实践等唯物辩证的理论在高中数学中都有体现,比如在学习双曲线、抛物线、椭圆时,它们的轨迹都是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但是由于离心率的不同:e>1,e=1,e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抽象和枯燥,实际上,数学也是具有美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数学的美,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简洁的美和对称美,比如函数的定义简单而抽象,但是其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内容包罗万象,使函数在看似简单的情况下,包含了深刻丰富的内容,这就是简洁的美. 数学中的对称美很常见,比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三角函数的曲线美等,都能够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 数学的表面虽然抽象,但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美,数学中包含一些突破常规的定义,能够带给人们震撼和冲击,比如数形结合的运算方法,还包含着很多在不同层次上高度协调的内容,比如立体几何中的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双曲线、椭圆的曲线方程可以统一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数学的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数学不仅包含数学理论和计算符号,还包含了数学史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数学史的学习,数学史能够体现出数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有重要的作用. 每个数学理论和数学公式的形成都是一个不断猜想、不断推理、不断质疑的漫长过程,我国数学史的伟大成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 比如在学习椭圆时,教师可以结合神舟飞船的运行轨迹来讲授椭圆到圆的变轨,让学生了解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函数时教师可以把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到数学内容中来,增加学生解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存在的矛盾,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在生活中懂得节约资源.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 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德育教育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的接收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观,才能理解教材设置的理念,才能积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在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史的时候,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增加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只传授正面的知识,让学生看到祖国是多么的强大,却没有带领学生分析不足之处,这往往会使学生看问题片面化,教师应该全面地分析问题,既要分析积极方面,也要认识到消极方面,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

2.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畏惧心理,觉得数学难学,再加上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节课要写上几黑板的字,学生忙忙碌碌的在下面做笔记,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对数学缺少兴趣.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的过程,更是学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重点讲解思维过程,把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过程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比如在学习点、线、面的垂直关系时,教师可以借助三角形纸片,让学生在观察后自己动手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时,可以采取列举法和描述法,教师先列出集合{(1,0),(0,1),(-1,0),(0,-1)},再列出集合{(x,y)x2+y2=1,x∈Z,y∈Z},让学生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区别,学生往往觉得问题抽象,教师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比如纸、墨、笔、砚与文房四宝的关系,这样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列举法和描述法的含义了.

3. 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直接把知识放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采用数学活动课、数学建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开发数学教学的第二课堂. 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回家后统计自家一年中每个月的用水量,具体的要求是,先查每个月的家庭用水量,除以家庭人数后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频率分布图,计算一年中每个月用水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等;在初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学生先进行小组之间的讨论,通过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调查取证能够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小组之间对统计数据的交流,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家庭用水的多少,交流节约用水的经验,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 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关心学生成长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个性品质的变化等等,使评价方式和内容都极为片面,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积极的情感反应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消极的评价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挥. 因此,教师要完善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把评价的目标扩展到评价主体的全方位变化中,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出题,让学生主动去黑板上解题,有些学生明明会做,却没有勇气上讲台去做,教师通过这种手段,就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勇气精神,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5.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发挥榜样作用

要想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模仿教师的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不但要在工作中刻苦钻研,用于创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还要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形象,培养自己的品质,教师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做人坚强正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能和教师用心交流,教师给予学生的建议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施.

总结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帮助,因此,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效... 下一篇: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