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时间:2022-08-17 12:14:53

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摘要】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界敲响了警钟,后危机时代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现状诱发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银行在一夜之间破产,一方面显示出了系统性风险对银行系统的破坏力,另一方面也给金融界再次敲响了警钟。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探求防范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一)系统风险具有广泛性

系统性风险是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从概念上看也可以看出系统性风险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其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银行个体,还包括银行系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主体、企业等,从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来看,系统性风险影响范围更广、危害程度也更严重。

(二)系统风险具有隐蔽性

银行资金和业务一直处于流动当中,正是由于这种流动才掩盖了系统性的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银行系统的暂时性流动假象为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提供了一些缓冲。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隐藏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从历次经济危机来看,都是爆发的非常突然,这是由于系统性风险的隐蔽性造成的。

(三)系统风险具有传染性

系统性风险是指那些对整个银行金融系统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传染性,一旦发生,将对整个系统而不是个体产生影响。系统风险就是指突然发生的,很少能预期到的突发金融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往往对整个金融系统通产生影响。

(四)系统风险的不可分散性

出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中出现的那些不能经过分散投资可以消除的风险,这些风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可分散性。也就是说系统性风险不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或者避免,系统风险的不可分散性为管理和控制系统性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辨别银行系统性风险,首先就是要清晰的理解银行倒闭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和支付风险。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表现现状

(一)安全性状况仍需改善

首先是资本充足率不足。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资本是其防御风险的一种主要手段。资本充足率反映银行在债权人资产遭到损失时,其自由资产承担损失的一种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资本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达到8%。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长期处于低位,最近几年,在国家银监管理系统的监督下,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提高,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2.2%,从指标体系上看,我国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上已经达到了国际要求的水平,银行系统性风险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本质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主要是依靠国家的资金注入以及银行通过上市融资等手段,并不是依靠自身的经营积累,银行系统性风险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上升的可能,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有下降的可能,这都将会使银行系统性风险上升。

(二)不良资产状况不容乐观

各大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处置不良资产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1.0%。仅从数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更主要的是国家政策性的剥离,不是依靠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这样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不良贷款率将会持续提高,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系统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类型,而且由于流动性风险也和系统性风险一样,具有传染性,将会对整个银行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一直居于高位的状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各大商业银行也加强了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我国流动性风险整体上趋于稳定,但是整体上来看,流动性比例仍然较高,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为42.0%,远远高于25%的最低监管要求,对流动管理与控制依然不容忽视。

三、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分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是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因素

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重叠时期,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实体经济下滑的态势很难改变,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银行产品及衍生品种类越来越多,设计也越来越复杂,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将进一步加剧银行信贷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而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二)银行内部治理失败是引起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原因

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外部金融环境不断变化,对银行的内部治理带来了较大考验。特别是随着金融衍生品种类不断增加,对管理层的决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就可能会给整个银行造成较大的损失。银行内部治理失败一方面会对单个银行造成危害;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会通过信息渠道以及信用渠道传染给其他银行,这样就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三)监管失效是加剧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为了对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监管制度仍然不健全,惩罚制度还不完善,一些银行经常违规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提升了银行的收益,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但是过多的衍生品也增加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四、防范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传统的金融体制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不良资产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流动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稳定发展的战略,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推动金融的市场化,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效调节金融资源;其次,要积极稳妥的吸引外资,扩大投资主体,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最后,要改善我国的投融资体系,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减小间接融资规模,分散市场风险。

(二)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金融法制建设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打击经济犯罪的重要保障。由于制度原因,我国金融法制建设一直滞后于银行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增加了系统性风险。为此,要加强金融法制建设。首先要明确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法律关系,减少金融风险隐患;其次,要平等地保护各类产权,有效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金融秩序;最后要制定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那些经营效益较差,经营风险较大的银行,要进行退出处理,以避免积累金融风险。良好的法制环境是金融稳定的有效保障,所以相关部门要不断推动金融的法制建设。

(三)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

完善银行监管制度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对银行的控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首先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法规,为金融监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监管有法可依。其次要强化监管机构职能的独立性,以此来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然后要加强金融系统的外部监管。不仅银行监管部门行使监管的责任,也要主动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接受第三方审计部门以及媒体和公众的监管,通过内外联动来防范银行的风险。

(四)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从运营体系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低下,不能满足银行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从运营模式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有效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先;从运营能力看,由于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多样化,对银行的运营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要求。总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无论从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首先,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其次,要加大对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风险意识;最后,要落实主体责任,贯彻惩罚措施,做到责任分明,有奖有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耀辉.银行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2]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3]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4]袁梁,赵娜.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理论界,2007(1).

上一篇:浅谈温度对热处理工艺的影响 下一篇:滚动轴承在球磨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