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规避风险

时间:2022-09-29 05:21:23

应对危机,规避风险

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一直是制约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 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转化了观念,根据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金融机构在清收、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做了许多工作,如强化资产风险制度,规范业务操作,严格贷款“三查”等,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使不良贷款额及不良占比达到“双降”,为金融机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通过详细分析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 不难发现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信息具有不对称性。所谓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相互对应的

(二)信息不对称的核心是信用信息不对称

(三)社会信用主要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等内容。

(四)在银行信贷市场中,企业信贷市场与个人信贷市场相比,个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更突出。

二、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成为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降低不良贷款当务之急。

银行为了实现“既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又保持自身稳健运行”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银行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克服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因素。

三、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的方法与措施

社会道德信用的缺失,经济的无序竞争,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政府应该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经济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经营。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做到持续、稳健经营,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化观念,努力在清收、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强化资产风险制度,规范业务操作,严格贷款“三查”等,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一)完善银行内部信贷运行管理机制

1、银行应认真落实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按照综合防范的思路,建立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从制度、程序上有效遏制新的风险。

2、要落实择优扶持原则,银行应该选择信誉较好且有良好担保的公司放贷,确保银行资产风险最小化。

3、落实和加强贷款分级审批制度,超过定额的贷款须逐级进行审批,审批合格后才可以发放贷款。放贷员和审批员不能同时兼任,避免出现人情贷,对银行造成损失。

4、要落实贷款证(卡)制度,贷款申请人必须持有贷款卡或证才能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才知道申请人的实际经济状况,确保申请人有能力还款。

5、加强“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保证贷款人有能力按时还款付息。

6、落实离职审计制度,对每位离职的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财产和责任审计,强调责任的落实。

7、对存量不良贷款加大清收力度,积极催收,努力化解不良贷款。

8、落实“五项制度”,狠抓到逾期贷款收回,清偿抵押物。

9、创新管理模式,按制度、按程序、按权限处理到逾期贷款。

10、实施分账经营,突出专业清收的特色。

(二)强化信贷力量,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要挑选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备一定法律、会计等知识和社交能力的人员充实信贷力量,加强贷款“三查”工作。

(三)创建新型银企关系,加强银企联系。信贷从业人员要深入企业,多方面与企业法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接触,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企业情况,缩短银行与企业的距离,克服信息不对称对银行的造成的危害。

(四)加强同业沟通,推广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金融整体功能,更好地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项目服务,促进企业集团壮大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信息咨询系统,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切实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六)推进信用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我过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会道德信用将逐步提高,国民经济将快速、稳健发展,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逐步形成,因信息不对称,即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将逐步改善,银行业也将随之步入低风险、稳健的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是发展的,作为市场经济一部分的金融机构,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道德信用的提高,亦应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尽力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促进银行资产合理有效安全运行。

上一篇:议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对生活与工作超然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