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时间:2022-08-17 12:13:56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摘要】主体政治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主体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在社会情境与社会活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网络参与是青年参与社会生活、政治过程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主要就青年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以及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青年 网络政治参与 意义 现状 对策

主体政治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主体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在社会情境与社会活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伴随着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与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网络参与也成为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政治过程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参与促使其政治意识日益成熟并不断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

精英意识:青年政治意识的责任化呈现。我国已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之中,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日益提高,大学精神逐步呈现出与青年精神合流的局面。“天之骄子”一度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美誉,也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正是在这种社会期待和自我定位交互影响下,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与青年在多年教育的熏陶、影响下所形成的兼济天下情怀相结合,辅之以强烈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使得青年往往热衷于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乐于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见解,并努力投身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以及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的高度发展,青年对政治问题和现象不再轻易盲从,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明显表现出对政治的主体性认识和批判精神。在情感方面,青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中迈向成人的特殊阶段,“成年感”使青年乐于以主人翁的姿态处理问题。这些都为青年的政治意识落实为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一条合理、有效的通道,也就是说,精英意识可以通过主人翁精神和意见表达,转化为青年实际的社会责任承担方式。

参与精神:青年政治意识的实践化呈现。一般而言,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政治行为都是在政治意识的引导下所产生的,这种政治意识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个体行为的性质,而且对行为的方向和程度也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政治行为也不仅能够对政治意识起到一定的固化作用,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对政治意识的校对。而能否顺利实现政治参与,不仅要看是否存在一个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还要看参与者自身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政治参与中并不包括参与者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或他们自身的才能现状,也不包括他们的政治态度等一些心理上的指数。与此同时,政治意识又从属于一种“实际的行动”,尽管在这种行动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主体自身政治意识水平的发展现状。

政治意识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另一方面则能够在政治行为过程中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出于“合法程序”论、“影响决策”论,还是“观念—行为”论,政治参与都以一种非职业性的社会活动激发人们的政治意识不断走向政治过程,继而影响他们的社会政治生活。当青年的主人翁精神与精英意识相结合以后,在他们的意识深处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政治诉求和欲望。知识储备的日益丰富、社会观察视野的日益开阔,使广大青年不仅对诸多社会问题产生了自身独特的见解,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表达与参与的愿望。青年不仅渴望表达,也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让自己的声音被人接纳进而产生影响。而政治参与是政治意识实践化的最现实、最具基础性的途径。

网络世界中的青年政治参与实际。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广大青年还是在校学生,他们的生活圈子基本上都局限在单位、学校狭小的空间内,以职业活动、专业活动为其主要任务。从这一角度上讲,他们大都很少有机会正式参与到参政议政的活动中。他们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对政治信息的接收与理解,政策的执行与反馈等方面。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他们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表达自我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青年的政治参与也转变为网络上的政治参与。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阿斯汀根据公民参与的实际情况对公民政治参与进行阶梯分级。依次将公民的参与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阶段、八种参与形式。而青年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已决定了在政治参与的进程中不再单纯地满足于以政府为主导性的参与方式中,而是呈现出逐渐向实质性参与中,抑或是向实质性参与过渡的进程中。事实上,这也是青年学生选择网络世界作为自己的政治生活空间的一个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其所选择的渠道又各不相同。例如,在以政府为主导性的参与过程中,广大青年主要通过浏览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网站来单方面的获得信息,而在实质性参与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则主要集中在QQ、微博、飞信、人人网等即时通讯工具。其中QQ、飞信的使用群体又集中在青年内部的各种不同群体之间。这些群体是由一些具有相同政治态度和政治诉求的青年自发组成的。由于在观点上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他们在群体内部也很容易得到认同,交往需求和成就动机得到满足,进而巩固了群体的稳定性。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际隔离与互动失序。当青年的政治参与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受挫以后,往往会选择到一个较小的圈子里进行互动交流。如果从相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政治倾向来看的话,这些青年也就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交流的圈子,其中尤以QQ 群、BBS 讨论组等方式比较具有典型性。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不仅能够自由地交流,而且他们自身的见解和观点也会引起这个群体内部其他人的关注,交往和自尊需求也会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获得极大的刺激。群体内部的交流现状与群体内部的成员与外部个体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事实上,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群或者虚拟的网络组织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们也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用来互动、交流的平台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和认可。基于这种目的,他们便开始向自身群体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宣传。就这种宣传而言,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他们在对别人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必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身政治观点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同观点的融合与碰撞,有时候他们不但无法实现被他人认可,甚至还会被他们的观点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他们便会产生一种与自身观点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排斥心理,更加倾向于回到自己的交流群以增加其内心的依托感和认同感,因而在对待其他交流群或个体时便会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由此便出现了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与群体间人际互动缺乏的矛盾状态,并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相交织。从青年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群体结构中的属性来看,他们本应该是对社会与国家政治抱有最大热情的群体。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青年对政治的态度却表现出了与之恰恰相反的现象,冷漠与热情交织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共性。从某种态度上讲,政治态度是政治心理的外在表现,而政治心理则又受到主体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主体自身的爱好、性格等因素又是政治心理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则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因素,才使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上表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或热或冷的现象。

政治行为是在政治动机的支配下所出现的,而政治动机又受到了政治需要的驱使。任何一个个体都有与自身生活的环境有效相处的需要和需求,这是源自应对环境的内在需要,而权力、成就、交往动机也都是在效能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相关实验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具有高效能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大多都能坚持下来;而那些效能相对较低的人则比较容易放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存在使有些观点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也就对这些观点的持有者的心理造成了诸多的不满之处。即使是在信息传播日益“泛化”的情况下,在信息的接受上也依然存在时间上的先后观念,与之相比,网络技术则具有显著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对那些具有较高网络技能的人而言,他们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受到最新的信息,还能及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在时间上的这种优势也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由于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紧张的学习或繁忙的工作中,很难占据时间上的优势,因此,他们所发表的评论往往也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此外,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多持反对意见的观点也很难被他们所接受。而当青年自身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很难被他人接受、关注,甚至会遭到他人的讥笑和反对时,他们通常则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这就形成了“沉默的螺旋”效应。由于他们的政治观点没有在网络渠道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自尊心也没有得以实现,便造成了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积极行动下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冷漠的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倾向上的不满意度及从众性偏激增加。不同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在这一价值追求下的政治需要也就很难兼顾。针对这种现象,有的人能够对此予以客观的评价,然后转向符合自己要求的新追求。而有的则会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直接归咎到社会、政府身上,并逐渐在此基础上产生“迁怒效应”,久而久之就加深了他们对社会政治领域的不满意度。此外,从青年自身发展特点上看,尽管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日趋稳定,但是在政治意识领域却没有形成真正的自主性。一旦出现权威被解构的现象,处于各种不同群体中的青年的政治意识便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的影响。当大多数个体认为某种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并且希望自己能够被其他个体所接受和喜欢的时候,那么便会产生从众行为。群体内从众的观点一经形成便会持续下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朝着极端方向发展,这不但不利于交流群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往往还可能会酿成恶果。也正因如此,前面所谈到的不满情绪、不同意见往往会激化成为偏激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点。

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与“政不关己”的集体无意识。伴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会文化呈现出更加娱乐化的倾向,这也加速了网络行为作为娱乐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以一种娱乐化的态度来看待自身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由于诸多青年人渴望获得独立,因此,当遇到一些失真或不恰当的报道、空洞乏味的说教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会促使他们以一种更加娱乐化的心态来看待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由于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没有时间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思考,甚至是不能对其仔细进行阅读,此外,由于当前网络信息可信度的逐渐降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广大青年越来越以一种看客的身份来面对通过网络这一媒介所传达出的各种政治信息和各种反映政治生活的问题。

而由于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的出现、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的产生、网络渠道使用能力的弱势,使得青年的参与热情得不到抒发,自己的声音难以传播,于是,积极的政治意识在网络空间里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被娱乐性所淹没,形成了“政不关己”的集体无意识。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规制与政治意识发展

以社会利益激发青年网络参与动机、引导参与方向。从政治参与角度来讲,社会利益是一种最具有激励性的要素,这是威廉·斯通在《政治心理学》中所提出的观点。在政治活动中,社会利益既能反映出个体对权力的追求和扩张,又能反映出人类自身所呈现出的健康倾向。在这种倾向中既能激起青年对社会利益的密切关注,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网络参与中,又能为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以社会利益为本”的价值方向。

社会利益,从广义角度上讲,既包括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也包括合法的个体利益和权利。之所以将个人的利益和权利也包括在内,主要原因便是一旦出现个人利益和权利的处理出现不合理的情况,就会给社会秩序带来潜在的危险,而这种秩序也是从属于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表现范畴。“以社会利益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政治意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意味着,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并不局限于狭义上的政治主题,而是包括对广义的社会利益的关切,青年的这种社会情怀能够折射出青年政治意识的积极品质,并迁移到政治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建立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青年教育“在线联合体”。从某种角度上讲,所有的教育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都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行动共同体”组织。而就青年网络的政治参与而言,同样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规制,需要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此来保证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写作和共享。在此过程中,各共青团网站、青年网上社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这些网站将自身“独行者”的身份转变成一个综合的“在线联合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发挥了自身所承担的重要的群体性作用。“在线联合体”的实施主要采用设置超级链接的方式来实现。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设置超级链接对进行访问的受众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在教育者的指引下进入正向的信息平台。这既可以使受众获得更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又能降低他们在接受过程中的盲目性、随从性。

青年网络表达的多向度、发展性规制。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政治原则。但是,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针对任何对象都可以随意地表达。“任何一个理性的社会都会基于常识否认这种绝对权利的存在”。当前,网络不仅存在较高程度的匿名性,还具有平权性等方面的特点,这便造成了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对于广大青年而言,他们自身所呈现出的求新求异的表达方式又导致了他们在表达过程中的不规范性,从这一角度上讲,加强与规范他们的网络参与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规制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多向度的发展性规制。所谓多向度规制,主要是指并不仅依靠法律进行规制,还应该广泛使用诸如道德规制、技术规制等其他手段。发展性规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约束自身的行为,而是为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技能。从法律角度上看,当前我国对互联网内容的限制比较严格,而在自由表达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我国更加倾向于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宗教的权利等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保护。事实上,这也正是规制的基本范围。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规制,不是单纯地对青年网络参与行为的限制,而是会成为保障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促进青年政治意识发展的有力措施。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责编/张晓

上一篇:家族研究的文化、民族与全球维度 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