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李钊:校企合作让我梦圆名企

时间:2022-08-16 09:51:48

工程师李钊:校企合作让我梦圆名企

创新教学方式

——坚持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理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症结

一些职校闭门教学,没有很好地对接市场需求,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手段单一,所教所授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学以致用——调查显示,五成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对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企业,缺少相应的激励制度,导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融合,成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瓶颈。

谭 健

7月19日7点30分,西永微电园。

密集的脚步声引起厂房和食堂间天桥的共振——上万名身穿印有“富士康科技”字样衬衫的年轻人,涌入各个车间。

换上蓝色防静电服,经过红外线扫描,夹着笔记本,李钊走进CMMSG(资讯系统整合与服务产品事业群)L6车间。

循着“嘀嘀”声,李钊在一台切片机前停下来。

打开切片机,伸手一摸,李钊便找到症结所在:“弹簧棒松了。”

谁能想到,从稚嫩的职校生到娴熟的工程师,他只用了短短一年。

落榜

2008年8月,陕西省岐山县格外燥热。

从学校捧回一堆招生海报,李钊的脚步异常沉重。这年高考,他考得很糟——距离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大截。

李钊的父亲是高压电设备维护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弟弟早早辍学打工去了。

“我们家得出个大学生才行。”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李钊身上。

越接近家门口,李钊走得越慢。

接下来的一切,都如李钊设想的那样:家里人一边倒地建议他复读一年。

可李钊有自己的想法。

“我想成为电气工程师。”李钊对父亲说。

对于这个梦想,父亲并不奇怪:“这孩子从小就喜欢摆弄电器。家里那台老彩电,被他拆过四遍了。”

李钊拿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招生海报,对父亲说:“我想念这个学校。”

“念职业学校,将来能有啥出息?”父亲火了。

“可我就想学电气。”李钊语气果决。

“你实在想学,那就学吧。”父亲最后只能默认。

“我填报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李钊有点兴奋。

失望

2008年9月,阳光依旧毒辣。

李钊背着行囊,迈进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校的一切,都让他兴奋。

可没过多久,兴奋就变成了焦虑:“没有实践,课本上的气动与液压技术知识,很多都看不懂。”

“既然看不懂,那就不看了。”李钊泄气了。

就在李钊失望的时候,副院长凌成树则忙得不可开交。

这位分管校企合作工作的副院长,正在密切关注一个巨头——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动向。

六个月前,时任西永微电园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王学斯来到学院:“西永微电园要建成全市三个千亿元产值的园区之一,园区希望与学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凌成树闻言,立即动了心思。

2008年3月26日,凌成树率队来到美国惠普全球服务中心重庆分中心,寻求校企合作。

“分中心业务大多来自海外,对学生外语水平要求很高。”惠普公司重庆分中心总经理宗志方委婉地说。

2008年4月8日,凌成树又率队到日本独资企业NTTDATA威步软件开发公司,寻求校企合作。

日方总经理别府博郎也委婉拒绝:“企业对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

本以为一拍即合,没想到却碰壁而归。

“听说学校要组织大一新生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我兴冲冲地跑去报了名。”李钊失望地说,“没想到被退了回来。”

转机

2009年1月1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迎来转机。

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全球人力资源总经理何友诚博士到学院访问:“我们可以在电子、通信、机电、传媒四大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开设定向班。”

一番考察后,何友诚大为心动,决定将合作升级:“我们将捐赠一条价值千万元的SMT(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为学生实训提供支持。”

“得知消息的那一夜,我兴奋得失眠了。”李钊说。

2010年3月8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掌声四起,富士康科技集团资深副总经理廖万城将一块“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牌匾,交给学院党委书记孙卫平。

5月19日,富士康遵守承诺,将一条SMT生产线捐给学院。

就这样,双方达成校企合作战略协议。

6月,富士康定向班开始招生。

“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富士康的资料,精心准备参加选拔。”李钊说,“毕业后可留在富士康工作,这可是世界500强企业。”

很顺利,李钊被选入富士康定向班的SMT专班。

SMT专班的学习颠覆了李钊的学习体验。

授课导师是来自富士康的骨干工程师肖钉,而且还配备了来自富士康的助教汪佳。上课不再是坐在教室,听老师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共同走进SMT生产线车间。

“我们来看下这台机器,这就是气动液压系统。”肖钉打开一台机器外壳。

“琢磨一年都不懂的气动液压技术知识,一下懂了。”李钊摸着头说。

圆梦

2010年10月,李钊被送到富士康烟台厂实习。由于在校期间表现出色,他被任命为这批实习生的领队。

烟台厂安排技术骨干孟师傅与李钊结成师徒关系。“每个月还可以拿到1400元薪水。”李钊很开心。

一进车间,李钊就发现这里的机器和原来的切片机相比,许多地方都不一样。李钊又来了劲。

只要一休息,李钊就向孟师傅请教,他的笔记本上画满各种机器的结构图纸。

2011年1月,三个月实习结束,李钊和同学们回到重庆。

进入毕业季,当其他大学生还在拼命找工作时,李钊则一身轻松。

“还没毕业,我就拿到了富士康的聘用合同。”李钊自豪地说。

进入富士康,李钊驾轻就熟。一年不到,他便升为切片机工程师,月薪4000元。

“校企合作,为我们输送了大批技术人员。”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SMT技委会主管陈涛说。

“富士康效应”随即传播开来,那些原来不想合作的企业纷纷找上门来。于是,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顺势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四合四共”校企合作机制,“中兴班”、“华为班”等定向班应运而生。

“很多学生都将和我一样,梦圆名企。”尝到甜头的李钊对母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上一篇:古音 第9期 下一篇:万州职教:专业跟着市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