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防腐保存液(一号方案)对遗体组织变化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8-16 09:40:53

遗体防腐保存液(一号方案)对遗体组织变化的实验研究

(上海遗体防腐研究所, 上海 200235)

遗体防腐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采用物理、化学或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防止或减缓遗体腐败腐烂过程的进一步发展,使遗体保存在相对良好的状态并可防止可能发生的疾病传染,以便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殡仪活动或遗体转运,从而对操作者和公众环境达到无危害的环保目的[1]。常用的遗体防腐液为甲醛溶液,由于其对环境有污染,欧洲国家己开始禁用。我们采用国家允许的而且规定的化学药物进行遗体防腐研究,经过一年半时间,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遗体12例(15~100 d)选其中1例(42 d)进行组织切片。

1.2 方法

切开右侧股动脉,注射防腐保存液,先盆腔向下肢注射,后向上腹腔、胸腔、上肢、颈部、头部注射,直至在头胸部及四肢等有反应,停止[2]。室温25℃左右放置42 d(2007年8月17日―9月28日)。经解剖取材,固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镜观察并照像。

2 结果

2.1 皮肤(横切)

皮肤的表皮五层和真皮二层结构完整,皮脂腺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腺细胞内充满皮脂颗粒,毛囊纵切,毛根周围有毛囊、结缔组织鞘和毛囊上皮组织鞘包围[3](图1)(图1~图8见第571~572页)。

2.2 动脉血管(横切)

结缔组织、内弹性膜、中膜、外膜等均可见[3](图2)。

2.3 肾(横切)

可见完整的肾小体(肾小囊和肾小球),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区分明显[3](图3)。

2.4 肌肉(隔肌纵切)

肌纤维呈束,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胞核在肌膜下,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排列整齐[4](图4)。

2.5 肺(横切)

肺泡、肺泡管、肺泡膈清楚可见(图5 )。

2.6 脾(横切)

有较厚的结缔组织被膜、表面有间皮覆盖。有脾髓、小梁、脾窦等[5](图6)。

2.7 肝(横切)

肝细胞呈条索状,汇管区明显,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淋巴管,炎症细胞集聚,整个肝的切片基本未见肝细胞核[6](图7)。

2.8 肠(小肠、横切)

小肠的绒毛、固有膜、肠腺存在[3](图8)。

3 讨论

综观古今中外的遗体防腐,不外采取自然防腐和人工防腐。而今遗体主要是人工防腐,即依靠化学药物与蛋白质发生交联反应而得以实现。但由于甲醛毒性大、会致癌、污染环境,许多国家已禁用。

理想的防腐保存液应具备防腐效力强,使用简便,价格低廉,剌激性小,毒性作用小,无不良异味,并在遗体火化过程中不产生剧毒致癌污染等特点。

酒精(乙醇)具有较强的脱水作用,能脱除细胞表面和内部的水分,使蛋白分子结构松解,并使蛋白质变性和凝固。酒精对组织的渗透性好(95%酒精),浸入深度1.7 mm/4 h,3.5 mm/8 h,5.0 mm/12 h [2]。所以混合防腐液中加酒精,可加强渗透力,缩短防腐固定时间。但过高浓度的酒精可使细胞组织表面蛋白质迅速变性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反而阻止防腐药物进入组织深度[7,8]。

甘油(丙三醇)是无色透明无臭,并带有甜味的较黏稠液体,能与水和乙醇任意混合。其所形成的溶液较稳定,因此是很有价值的溶媒和保存液。甘油有很大的吸湿性,能防干燥,能使人体柔软而透明,还能降低水分表面张力和水的冰点,水溶液(1∶10)对石蕊试剂中性反应,不溶于乙醚、氯仿挥发油和脂肪油。在复合防腐保存液中,甘油是一种良好的选用药物,利用它的防腐性、吸湿性和对某些无机盐类药物的特殊溶解力,配成的溶液比较稳定,防腐的遗体不易干燥,比较柔软,结缔组织呈透明。更重要的是甘油能吸附与其混合的药物(如乙醇等),滞留在标本内部和表面使上述药物不易挥发和散失,增强上述药物的防腐效果,提高防腐能力和杀菌能力。甘油也能减轻甲醛的挥发,降低刺激性气味,改善环境。同时甘油具有亲水性和脱水作用的双重性,并随着浓度的扩大而加强,高浓度甘油可使蛋白质变性,起到防腐作用,但也会使组织严重脱水[1,8]。

丙酸为酸性防腐剂,对各类霉菌、需氧芽孢杆菌或革兰阴性杆菌的杀菌效果很好,并且它在抑制霉菌生长时对酵母的生长基本无影响。丙酸为食品的正常成分。据有关报道,丙酸及其盐类不存在毒性[7]。

由于每种药物和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我们取其优点,克服缺点,在各种药物按比例混合配制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与研究,目的是研究出新型遗体防腐保存液。经多次试验,本防腐液无毒无刺激,对遗体的防腐效果理想。除了能控制遗体腐败进程,维护逝者的良好形态外,对控制疾病传播和流行,减少环境污染,维护整个社会公共卫生秩序,也起着有益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陆章灏.遗体防腐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8-59.

[2]杜卓民.实用组织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35.

[3]北京师范大学.人体组织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9-44.

[4]Brumback RA, Leech RW.muscle histochemistry[M].PSG Publishing Comp .Inc, 1984.[5]Eikelenboomp. Dendritic cells in the rat spleen follicles[J]. Cell Tissue Res, 1978,190:79-87.[6]Fisher Rs:Forensic Pathology. 1980.

[7]凌关庭.食品添加剂手册[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3-6,12-19.

[8]郑俊民.药用辅料手册[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4:5-8,299-302.

(收稿日期:2008-06-20)

上一篇:苏州市部分社区开展健康管理情况分析 下一篇:丽水市城区2002―集居儿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