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玉米二种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08-16 07:23:06

济宁玉米二种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鲁西地区是山东夏玉米的主产区,上世纪后期玉米主要病害为大、小叶斑病,丝黑穗病等,由于大量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上述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种植品种的更换,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褐斑病则逐年加重,甚至流行,已成为制约鲁西地区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1.发生与危害

近几年,二种病害在鲁西地区夏玉米上普遍发生成为玉米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且时常混合发生,如2006年济宁市任城、嘉祥、兖州、汶上,菏泽市曹县、成武等平均病田率达60%~80%,病株率30%~85%,病叶率20%~50%,其中发病严重的济宁任城、兖州和菏泽曹县病田面积近10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6%,其它地区二种病害发生也较普遍,致使产量受损严重,部分重病田块减产30%以上。据统计二种病害交叉发生致使鲁西地区夏玉米每年产量损失达1000万kg以上。

2.症状及病原

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点状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展,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黄白色,边缘褐色或有褪绿晕圈,有些品种表现为褪绿斑。病斑大小一般为1~2mm×2mm,大的病斑可达4~5mm×5~7mm。在田间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病斑在叶片正反两面均可产生孢子梗或分生孢子。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布全叶,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弯孢叶斑病的主要病菌是新月弯孢菌,该菌属不完全菌亚门、暗色孢科、弯孢菌属。病斑分三种类型即抗病型、中间型、感病型。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危害玉米较重的一种新病害,多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开始发生,抽穗至乳熟期为发病高峰,严重时叶片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病原菌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3.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3.1发生规律

弯孢菌叶斑病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或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是该病的初侵染源。一般田间发病始于7月底至8月初,由于此病潜育期短(2~3d),7~10d后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病菌可随风及雨水传播,短期内侵染源急剧增加,如遇高温高湿,则可流行。但由于受种植品种、生态因素及播种时间的影响,各地在病害始发期和进入流行的时间与危害程度差异较大。

玉米褐斑病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空气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

3.2影响因素

二种主要病害均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并在近几年同呈加重趋势,从近几年调查和观察情况看,其发病影响因素基本相同。

3.2.1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

据调查,鲁西地区种植品种多为感病品种,一旦发病则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或者一种病害发生后由于植株抗性降低其它病害亦随之交叉发生,危害加重。

3.2.2秸秆还田面积大

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农作物秸秆禁烧成了主要政策导向之一,政府严禁焚烧玉米秸秆,只有极少部分被用作青贮,其它均被实施秸秆还田,大量病原菌随秸秆残留田间,为次年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大量初侵染源。

3.2.3冬春变暖

近几年鲁西地区均为暖冬天气,-10℃以下低温天气基本没有出现,二种病害病原菌均能安全越冬。而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天气正是高温高湿(气温25~35℃,相对湿度80%~90%)对病害的发生较为有利。

3.2.4种植密度大

高杆密植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上近几年玉米粗缩病的影响,种植密度大,间苗、定苗晚甚至不间苗、定苗,使玉米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条件差,为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条件。

3.2.5施肥不科学

由于鲁西地区习惯上是抢时播种,一般不施基肥,前期施肥多,且氮肥用量大,有机肥及磷钾肥用量不平衡,使病害发生重,流行快。

4.合防治

4.1选种抗病品种

实践证明,种植耐密抗倒、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高纯度玉米杂交种不仅当年病害发生轻,还可以大大减少次年侵染源。是减轻病害危害,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据田间观察,适于鲁西地区种植的抗病、高产品种主要有先玉335、郑单958等品种。

4.2科学栽培

增施有机肥实行配方施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增施有机和微量元素肥,科学培肥地力,适当调节种植密度,培育壮苗,可增加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4.3秸秆深埋,减少侵染源

玉米收获后,及时采用大型秸秆还田机械将秸秆彻底粉碎,实行深耕、深埋,同时可每666.7㎡撒施20kg氰胺化钙(石灰氮)加速秸秆腐熟,以减少病原菌基数。

4.4药剂防治

二种主要病害发生时间均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因此在药剂防治时,可统筹兼顾,视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喷药防治。据近几年的防治实践,药剂防治要早防早治,当田间发病率达到10%以上时进行喷药防治较适宜,可用50%退菌特WP或70%甲基托布津WP加上25%三唑酮EC或12.5%烯唑醇EC或40%氟环唑SC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上、下的叶片均要喷到。防治时可在药液中适当加入生命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等,以增强玉米抗病能力,提高防效。

上一篇:浅谈科学采煤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下一篇:消防支队人员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