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农业气象业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时间:2022-07-22 10:41:21

济宁市农业气象业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 通过对现行的济宁市农业气象业务现状和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了下一步促进济宁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气象;现状;建议;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57-02

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进行种植或经营,就称为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都是农民们在自然气候条件下来完成的,根据天气气候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谋划和管理,以提高农业效益,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6]。济宁市地处鲁西南地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我国农村与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及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济宁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相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济宁市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越来越多样化和科学化,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依存度日益增大,而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亟待改善和加强。

1 济宁市气候状况及区域性特点

济宁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干湿交替、无霜期长、偶有灾害的特点。且济宁市地形复杂,平原、山地、湖区皆有。常年(1971—2010)平均气温在14.5 ℃,降水量在681.9 mm,日照时数为2 297.8 h;近年来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偏多,光照偏少。常年温度最低值出现在1月,最高发生在7月。山区、平原、湖区气候特点又不相同,南部气温偏高;东部和北部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也较南部湖区偏少。

2 济宁市农业气象业务现状

2.1 农业气象业务观测体系现有布局

为了提高土壤水分自动化程度和服务时效,济宁市在2009—2010年间,共布设了11个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点。农气测墒站由原来的4个变成了全市11个,其中国家农气基本站1个、一般站10个。

农业所需的基本气象要素仍是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的提供,如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等;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物候和农业气象灾害等项目,还是人为的定期监测和编写,然后定期定时上报。这些均为科学研究和有关部门决策服务积累了基础材料。

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在市局,其主要任务是开展作物观测、自然物候观测、土壤水分观测,县(市)局为一般站,内容以土壤水分观测为主、作物观测为辅。这也是根据当地农业需求和人员条件确定的,观测手段以人工为主。

2.2 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

济宁市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一定程度发生,主要灾害为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冷害、晚霜、冻害等,冰雹一般发生在北部和东部山区较多,平原地区相对少些。而做好农业气象业务的监测是预警和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基础,是为政府部门提高决策服务、达到农业增收、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由于近几年来地面自动监测站网建设迅速,目前对降水、气温、风向风力等要素的监测无论在空间和时间频次上都增加了密度,使得对大风、暴雨等灾害的监测网格也越来越细密。但是对一些观测项目,自动观测仪器在技术上仍难以实现,这使得对一些灾害的监测仍然只能依靠有人员观测的站点,例如对土壤水分的监测均有人工观测,因此对干旱和冰雹等灾害利用现有的地面观测系统仍存在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对病虫害的监测,目前借助的是其他相关部门横向联合的资料。在农业气象监测网站上还没有体现出这方面的能力。由于对灾害预测方面的欠缺和不足,除了大范围的灾情外,比如洪涝造成的田间积水或倒伏等,其他灾情发生后,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和采集,使得农业气象服务缺乏时效性。

3 济宁市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气业务的不适应性

3.1 农业生产结构

随着济宁市近几年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在原来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要作物的基础上,南或西南部金乡、鱼台等县,已形成了规模性的大蒜基地;其次就是棉花、水稻的种植。而东部县(市)区比如兖州,形成了经济作物毛白杨的种植基地。济宁市任城区形成了大片的花卉、苗木基地,济宁西部有葡萄和蔬菜基地,市中区喻屯镇的大范围甜瓜种植等。而目前济宁市开展的农业气象观测仅有小麦、玉米,这2种作物虽然是适应济宁市气候、地貌、土壤等生态条件,并有长期耕作历史的典型作物,但目前对这些区域开展的农业气象观测仅有典型农作物及物候观测,缺少针对蔬菜、林木及果蔬的观测。为适应农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做好农业气象服务,除开展常规的农业气象观测外,根据该地区需求选择性开展苗木观测、果树观测、林木观测、蔬菜观测、养殖渔业观测和农业小气候观测等任务已变得十分必要。

3.2 农业气象观测人员配备不合理

目前,无论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文件看来,都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先后提出了“三农”及2个“农村体系建设”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农业气象业务却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观测人员年龄层次配备不合理,人员少且老化、流动快,往往是新培养出的人才不久就被调到其他岗位。有许多新的业务和思路项目得不到及时开发,同时缺少促使农业拓展和创新方面的人才。这些都制约了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

3.3 农业气象业务及设备落后

农业气象业务方面好多还都是通过人工进行,现代化的设备与现行的农业气象经济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比如,农业气象报表目前还是通过手工抄写,一旦整理错3个以上数据,那么整份报表就要重新制作。此外,还没有安装遥感监测设备。

4 发展建议

4.1 因地制宜,增设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和遥感设备

根据济宁市不同的地域特点,除常规的平原地段观测外,有针对性地增设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对设施农业和经济农业进行关注、观测。如南部微山湖的湿地观测或渔业观测;北部或东部(梁山、泗水)山区的果木观测;西南部的大蒜种植观测;平原地区的苗木观测以及农业小气候观测等。根据目前比较落后的观测能力,都是人工观测较多,这样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可多布设农业气象监测站网,增设遥感设备。这样不但能够及时收集数据,提高监测覆盖面和准确率,同时又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利于及时防御农业气象灾害,为部门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

4.2 集约化使用人才,加强技术合作

针对业务量越来越大、人员和人才少的特点,也为了缓解业务发展与人员不足的突出矛盾,可集约化使用人才,加强业务体系的上下衔接和配合,加强技术开发合作,既注重部门内部的开放,也要实现与地方其他部门的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与农业、环保、渔业等单位横向联合、密切协作,实现资源共享。现在农气基本站报表还是人员手工抄写,存在大量弊端,此项工作可改成网上输入和上传。

4.3 建立气候资源示范园地,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根据济宁市气候特点和区域特点,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渔业气候资源等示范园地,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在搞好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及名优特产品的服务措施,切实提高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真正发挥气象信息在防灾减灾和为农业服务中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孙宪明,王月林,查怀华,等.麦茬直播水稻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08-309.

[2] 侯云先,林文.农业气象灾害定量指标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4(12):10-13.

[3] 黄先锋,王胜兰,赵开军.1961—2008年新疆奎屯垦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4(2):54-58.

[4] 丁一汇,任国王,赵宗慈,等.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及预估[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1):1-10.

[5]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6] 李卫东,王韧.烟叶品质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90(12):8-11.

上一篇:不同粒径土壤样品对理化性质分析结果的影响 下一篇:第二代密集烤房生物质高效环保炉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