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土植物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的应用及推广

时间:2022-08-16 07:10:19

广东乡土植物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的应用及推广

摘要:乡土植物是最能体现本城市特点和特色景观的符号和元素,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园林景观设计与研究实践出发,详细探讨了广东乡土植物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选择应用原则与植物配置方式,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词:乡土植物;生态城市;应用推广

1 乡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1.1 适应力强

乡土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对当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种植乡土植物容易存活,降低养护管理成本。广东的乡土树种如乐昌含笑、深山含笑、扁桃树、白玉兰、桂花、铁冬青、枫香等;乡土野生草坪如狗牙根、酢浆草、链英豆、三点金和铺地蝙蝠草等。

1.2 群落稳定,抗逆性强

重视乡土树种的利用,可以构筑稳定的自然生物群落,发挥自养功能、保护当地的自然植被。城市生态立地环境相对较差,生态脆弱,这就要求造景植物抗性强。多种乡土植物组合造林,其稳定的群落可提高抗病虫害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乡土植物能最好适生于当地环境,形成当地富有生物多样性的顶极生态系统;其本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大大增加绿地的绿量,提高绿地的总体生态效益。

2 园林景观设计选择乡土植物时应体现出植物应用的科学性

因地制宜,满足园林植物的生态要求植物是生命体,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

2.1 强调乡土植物的景观功能

植物是园林绿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物候的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设计时可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以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景观,形成季相特色,如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等。 广东粤北韶关市区所在山间盆地,岭南山脉的南麓,气候特点:3~6月梅雨季节;6~10月是炎热季节,气温30~35℃或更高;冬天寒冷,5~10℃常见,偶尔0~5℃,有些年份0℃以下。主要由浈、武、北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盆地内丘陵散布,地形复杂,周围地貌类型也变化较多,组合多样,除丘陵、台地、阶地、冲积平原外,还发育着喀斯特地貌以及独特的丹霞地貌。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风化淋溶作用比较强烈,有机质分解迅速,普遍呈酸性反应,pH值在4~6之间。一般丘陵地区典型土壤为红壤,土壤有机质厚度为11~17cm,有机质含量2%~8. 5%自然肥力较好。

2.2 注意选择有特殊观赏效果的乡土植物

应注意将在姿态、体形、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观赏植物,合理地予以配置,以达到满足不同感官欣赏的需要。

3 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 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 城市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山林和水泽等生长和繁育。山林包括了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的生态因子,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 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 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破坏了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 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 保证城市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工塑造地形, 以形成适应多种生物需要的人工小气候条件。因此, 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的空间的手段, 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平地只是一种环境, 坡谷是另一种环境。因微地形起伏可以创造阴、阳、向、背, 加之理水的因素又出现干湿的差别。湿生、沼生、水生的植物就有了藉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样生物的多样性才得落到实处。植物景观并不是单纯种植物。植物是毛, 地形是皮,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如前所述, 城市景观可概括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 其多样性的统一, 总的来讲, 是把人工建筑、街道融会到自然环境中; 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 绝不是空想, 它是发展的方向, 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更注意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此园林中乡土植物的应用,应该依据这种特性进行造景,要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地域特色,把植物的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要把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又景色迷人、健康优美的植物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赏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福权,郭乐东,马旭东.粤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1(27)

2 卢紫君,涂慧萍.广州城市公园乡土植物应用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 2012(3)

上一篇:浅谈发财树在广东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植树造林方法及后期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