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针推进机制的层次移动IPv6域间切换优化方案

时间:2022-08-16 04:45:17

基于指针推进机制的层次移动IPv6域间切换优化方案

摘要:层次移动IPv6协议中,移动节点进行域间切换时需要进行本地绑定更新和家乡绑定注册,其切换性能并没有得到提高。针对该问题,提出基于指针推进机制的HMIPv6域间切换优化方案,利用新旧接入路由器之间建立的指针链将域间切换转换为域内切换,避免层次移动ipv6中复杂的注册过程。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绑定更新开销和切换延迟方面比层次HMIPv6有明显优势,有效提高了移动节点进行域间切换的性能。

关键词:层次移动IPv6;移动锚点;域间切换;绑定更新;指针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037-02

S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实时业务的发展,人们对无缝、平滑切换的需求越来越高。移动IPv6[1]中,移动节点(Mobile Node,MN)每次改变接入网络,都需要向家乡(Home Agent,HA)和通信对端(Correspondent Node,CN)进行绑定注册。MN进行高速移动,发生频繁切换时,引起较高的注册开销和较长的切换时延,导致通信中断。因此,IETF提出了层次移动IPv6[2],从逻辑上对整个网络进行层次划分,MN的移动相应地分为域内移动和域间移动,分别指MN在同一移动锚点(Mobile Anchor Point,MAP)域的不同接入路由器(Access Router,AR)间移动和MN在不同MAP域的AR间的移动。当MN进行域内移动时,只需向所属MAP进行注册,使绑定更新本地化,减少了位置注册引起的高时延和高开销,提高了域内切换效率。

但是,MN进行域间切换时,不仅向MAP注册,而且向家乡和通信对端进行绑定注册,切换性能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3]。针对该问题,结合指针推进机制[4],提出基于指针推进机制的HMIPv6域间切换优化方案(The Optimization of Inter-HMIPv6 Handover based Pointer Forwarding, OpHPF),建立AR间的指针链,使绑定更新局部化,从而提高域间切换性能,缩短切换时延,减少网络中断。

1 HMIPv6协议概述

HMIPv6引入移动锚点,整个网络中存在多个MAP,大部分布置在网络的边界位置,为本区域内的MN提供区域服务,负责管理MN在本域内的移动,相当于移动节点的本地家乡。由于MAP的引入和网络的层次性划分,HMIPv6使用两个转交地址来标识MN的位置,分别是:链路转交地址(On-link Care-of Address,LCoA)和区域转交地址(Regional Care-of Address,RCoA)。链路转交地址是MN根据当前接入网络获得的IPv6地址,无论MN发生域内还是域间切换,都会重新配置获取新的LCoA,用来标识MN的具置,是MAP与MN通信的地址;区域转交地址是根据所属MAP子网获得的IPv6地址,是MN在IPv6网络中为唯一、可路由的、全局地址,用于向MN、CN的注册和通信[5]。

HMIPv6的具体切换流程如下:

1)当MN进入新AR子网时,收到该路由器发送的路由通告消息(Router Advertisement,RA)。MN根据RA消息中“MAP选项”字段和已有的MAP信息,判断是域内移动还是域间移动。

2)如果二者的MAP信息相同,表明进行域内移动。MN使用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机制,根据RA的子网前缀生成新的LCoA,然后向MAP发送本地绑定更新消息(Local Binding Update,LBU)告知该LCoA,并将其与原RCoA进行绑定。绑定成功后,MAP发送LBA消息进行回复。此后,MN与CN的通信数据包通过原MAP和新AR进行转发。

3)若二者的MAP信息不同,表明MN进入新的MAP域,发生了域间移动。MN根据RA的子网前缀和MAP选项信息分别配置LCoA和RCoA,然后分别向MAP和HA、CN进行注册,将(RCoA,LCoA)和(RCoA,HoA)分别进行绑定。此后,MN与CN通过新AR和新MAP之间的隧道进行通信。

HMIPv6协议中数据分组的路由过程如下:

CN向MN发送的数据分组通过RCoA路由至MAP,再通过MAP和MN使用本地注册建立的隧道发送至MN。而MN向CN发送数据包时,首先经过MAP和AR间的隧道进行封装,然后将封装好的分组发送至CN。

2 基于指针推进机制的HMIPv6域间切换优化方案

基于指针推进机制的HMIPv6域间切换优化方案旨在优化绑定更新的过程,通过建立AR之间的指针链使域间切换转换为域内切换。OpHPF的具体切换流程如下:

1)MN进入新MAP域后,首先根据AR发送的RA消息配置新RCoA和新LCoA。该过程与HMIPv6相同。

2)然后,MN判断指针链长度Length是否小于Kmax(指针链的最大长度),若是,则向新AR发送PBU(Pointer-based Binding Update)消息,用以指示建立指针链,其中PBU是增加“P”标识位的BU消息,与PBA配对使用。若Length >= Kmax,则MN按照HMIPv6的流程直接向MAP发送LBU进行注册。

3)新AR收到PBU后,立即转发给原AR。原AR收到该消息后,发送PBA消息进行回复,表示AR间的指针链已成功建立。此时,MN与CN的通信数据开始通过该指针链和原MAP进行转发。

OpHPF的优势在于MN进行域间切换时,只需要向原AR进行注册,而不需要向MAP和HA、CN注册,避免了HMIPv6中域间切换的复杂注册过程,节省了绑定注册的费用,降低了网络开销,从而达到提高切换性能的目的。

3 性能分析

切换延迟是切换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6],下面主要对HMIPv6和OpHPF的切换延迟进行分析,分析过程用到的符号如下:

TL2表示链路层切换产生的延迟;TMD表示MN检测发现从一个MAP域移动到另一个MAP域所需的时间;TLCoA和TRCoA分别表示链路转交地址和区域转交地址的配置和重复地址检测时间; TLBU表示MN进行本地绑定更新所需的时间;TFBU表示OpHPF中建立指针链所需的时间;TBU表示MN向HA和CN进行绑定更新的时间,包括返回路径可达测试时间。

由于切换过程包括:链路层切换、移动检测、地址配置和绑定更新四部分,所以HMIPv6和OpHPF的域间切换所产生的切换时延分别如下:

由于在切换过程中MN从一个AR移动至相邻的AR,中间只经过一跳,距离很近;而MAP多位于网络的边缘,AR与MAP的距离大于等于一跳。所以,在单位有线链路时延一定的情况下,TLBU大于等于TFBU,即建立指针链的绑定更新所产生的时延小于等于向MAP注册所耗费的时间。

又因为HMIPv6域间切换包括向HA和CN绑定更新的过程,所以OpHPF绑定更新所产生的时延远远小于HMIPv6域间切换的注册时延。

由上可知,Tinter-HMIPv6大于TOpHPF,即HMIPv6域间切换产生的延迟大于OpHPF优化方案产生的时延。

4 结论

OpHPF有效结合了HMIPv6和指针推进机制,MN进入新的MAP后只向AR进行绑定更新建立指针链,最大程度上优化绑定注册的过程。性能分析结果表明,OpHPF不仅降低了绑定更新产生的时延,而且大大减少了域间切换的延迟,提高了切换性能。

参考文献

[1]JOHNSON D,PERKINS C,ARKKO J.Mobility support in IPv6[S].RFC3775,IETF.June 2004.

[2]Soliman H,Bellier L,Malki K E.Hierarchical mobile IPv6 mobility management (HMIPv6)[S].RFC 4140,IETF.August 2005.

[3]Wu X,Nie G. Comparative Study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Macro-mobility Protocol[M].2009:497-500.

[4]O晓林,张建洋,贾晓.层次移动IPv6域内切换优化方案[J].计算机应用,2014, 34(2):338-340.

[5]陈剑敏.IPv6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

[6]杨礼.一种基于HMIPv6网络的域间切换改进方案[J].微型机与应用,2015, 34(3):71-74.

上一篇:优质护理在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中的临床应用观... 下一篇:试论合作学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